花茂,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沿G75驱车前行,从枫香站下道,十来分钟就到了花茂村口。
深秋的花茂,天空湛蓝如洗,几片乳白色的薄云微风漫舞,矗立在村口大型红色雕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耀眼。
逶迤的白腊河就在脚下。从河畔到半山坡,遍地的高粱醉红了脸,金黄的谷子笑弯了腰,黔北民居依山傍水,点缀在山水间。
连户路上,游客笑声迭起。跟着导游的引介,刚从红色之家喝完茶,又来到花茂人家。
巷道深处,一首打油诗随风飘来:
鸟语催人醒、蛙鸟伴梦乡。
花丛蝶飞舞,莲下鱼欢畅。
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盛装。
虽不比蓬莱,仍可算一方……
老百姓是生活的诗人。心灵的流露,自然、贴切,带着泥土的芳香,就是他们的诗。
“荒茅”,花茂的曾经岁月。花茂的老百姓最清楚,他们编的顺口溜,他们写的诗,硬是把那些年的“荒茅”描写得明明白白——
荒茅田穷窝窝,
收入少困难多。
收成一小撮,
娶个媳妇要挪窝……
是的,多年前的花茂就是这个样子——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全村五千来人,一半外出打工。
花茂翻开新的一页,时间是2014年。
那年四月,苟坝会议会址红色旅游打造启动,连片的花茂村同步。村里沿着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的规划和思路,旧貌换新颜的大幕,由此拉开。
花茂,一个有诗境的村子。
早在2014年前,深耕本土的遵义农商银行就把花茂打造成了信用村。这个时候,他们又在信用村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推出了“党建+金融”服务模式,悄然的融入扶持花茂的美丽乡村建设。
基层组织的党建优势,金融企业的服务优势,整合起来了就是花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优势。
十多年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浸润村居民宿、流经农家乐、浇灌乡村旅游、流进坝区产业……居然达到了2.8亿元!
到花茂村实现整村脱贫时,当年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就达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900万元。
花茂村,成为全国较快实现脱贫致富的美丽乡村。
平心组村民鲁克全,以前住的是一间一层的破平房。妻子生病,出不去,在家也挣不到钱,一家人的日子要有多紧巴就有多紧巴。
他至今记得,五万元的特惠贷,帮他生产搞起来了,生活大变样,,住进了两百多平米的小洋房,幸福的笑靥总是挂在脸上。
花茂的出产土陶罐,叫“盬子”。这个字不好认,也不好写,还很少与人照面。但这土陶罐炖的“盬子鸡”,味道特别得香,特别鲜美,却早就成了游客们的网红打卡美食。
土陶是传统工艺,在花茂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几年,在花茂已形成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母先才是花茂村的土陶手艺人,几次得到金融“活水”的浸润,原来只有五十平米的手工作坊,已经华丽转身——边建成了两千多平米的陶艺馆,早就是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最大看点、必看点。一年下来,教学体验、旅游打卡、进店购买、线上销售……母先才一家人根本就忙不过来。
绿动九丰合作社的110亩大棚基地就在花茂大坝上,合作社授信500万元、社员授信190万元的金融“活水”流进大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花茂村的种植业也带动起来了,每到合作社的蔬菜收购旺季,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群众就超过了五百人。
白泥片区党员群众之家,就在花茂人家旁边。遵义农商银行在这里设立了村村通便民服务点,是贵州农信的五个五星级普惠金融服务点之一,村民们取款、转账、汇款、生活缴费、社保查询及缴费、待遇资格认证等业务办理,已经足不出村了。他们的包村客户经理有一笔笔明细账:这几年累计办理各类取款业务8651笔、金额58979万元,办理社保缴费1436笔、金额46.26万元。
2021年底,遵义农商银行又在村村通旁边增设了“黔农智慧快递柜”,三年多来,村民的14300余件包裹投递、14157余件包裹领取,扫码就可以完成了。因为这里的村民通过黔农云扫码取件率已达到了99%!
漫步花茂,花茂还是一个有诗风的去处:
蓝天白云,白腊河畔清风爽;
石板路边,茅草屋换新颜,老木屋换新装;
连寨路旁,土院墙、荷花塘,点缀着村庄;
放眼四野,冷水鱼庄、顺然农场、苟坝印象,依山傍水,绿荫映衬迎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