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客户经理工作,与其说是一份职业,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人性、沟通与心态的修行。每一次拨通电话、每一次面对面沟通,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也沉淀下难以替代的体会。
在催收贷款的过程中,往往是直面“抗拒”。多数欠款人接到电话时,要么语气急躁地挂断,要么用“没钱”“再等等”敷衍,甚至会将生活的怨气转嫁到催收员身上。最初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我也曾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这份工作像在“逼人”,心里满是委屈。但慢慢发现,很多欠款人并非恶意拖欠:有人是创业失败暂陷困境,有人是家庭突发变故无力偿还,他们抗拒的背后,更多是对“失信”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这让我明白,催收不是“强硬施压”,而是学会“倾听”,读懂对方的处境,才能让沟通有温度。
当然,理解不代表无底线妥协。催收的核心是“促成履约”,这需要在“共情”与“原则”间找到平衡。有次遇到一位因家人重病欠款的客户,起初他态度消极,说“反正也还不上,随便你们”。我没有第一时间提还款的事,而是先听他讲家人的病情、自己的难处,等他情绪平复后,再一起梳理他的收入情况,帮他制定还款计划。最后他说“没想到你们不是来逼我的,是来帮我的”,最后那笔欠款也按时结清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催收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用真诚换信任,用合理的方法卸下“债务包袱”,比强硬催收更有效。
更深刻的体会是心态的蜕变。刚入客户经理行时,我会因为一笔欠款没收回而失眠,会因为客户的恶语相向而情绪低落。但现在,我学会了“剥离情绪”——把工作中的压力和负面反馈与自我价值分开。欠款未收回,可能是方案不合适,也可能是客户暂时没能力,不必因此否定自己;面对客户的情绪,要明白那是他对“债务”的焦虑,而非针对我个人。这种心态的调整,不仅让工作更顺畅,也让我在生活中更懂得“换位思考”,更能包容他人的不易。
催收不良的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不断调整”的耐心。它让我看到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学会用更柔软的方式面对坚硬的问题。每一笔结清的欠款,不只是业绩的增长,更是一次“帮人走出困境”的成就感;每一次沟通的突破,都是对“理解与尊重”最好的印证。这份工作教会我的,早已超越“催收”本身,成为我成长里最珍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