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漫无目的地刷着抖音,指尖突然停住——中国青年报的视频里,一个叫李秋菊的乡村女孩正颤抖着双手拆开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满墙泛黄的奖状在镜头下泛着微光,像无声的勋章铺就了她通往未来的路。她指尖轻触通知书的模样仿佛在触碰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一刻,她眼中迸发的光芒,比任何奖杯都耀眼。合影时,李秋菊的父亲李猛笔直地站在女儿旁边,双手紧贴裤缝,像一株被岁月压弯却始终挺立的庄稼。这个靠搬运水泥养家的农民,凌晨四点就要摸黑出门,每袋水泥几毛钱的血汗钱,竟撑起了一个寒门学子的北大梦。当镜头扫过他布满裂痕的手掌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父亲那双同样粗糙的手——那双手曾被村里人嘲笑“翻不了身”,却在多年后托起了六名大学生的未来。
李秋菊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我记忆里那个摇摇欲坠的家。爷爷去世后,我们这个独子家庭在多子多孙的村里成了异类。父亲高大的背影在磨砺中日渐佝偻,奶奶走后,他甚至用酒精麻痹自己,任由别人说“这家人算完了”。那些年,借玉米要还大米都会被拒绝,连亲戚都盼着母亲改嫁,他们好瓜分我家的林地。但母亲像棵倔强的老树,死死守着这个家,她说:“只要孩子在,希望就在。”后来,父亲从外地打工归来。他黝黑的脸庞上,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神情说无论男女,一定要六个,绝不能让上一辈人丁单薄的遗憾重演。然而,超生带来的罚款,让本就艰难的家境雪上加霜。计生队的人来了,砸坏了家里唯一的瓦房,牵走了赖以生存的牛羊。那时,父亲只是默默蹲在门前的石坎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始终沉默着。
直到有一天,他和母亲突然带着我们离开故土,举家迁往他乡,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艰难地重新扎根。那些年,成了我记忆深处烙印最深的日子。天不亮我们便背着茶篓钻进茶垄采茶;放学后,书包一放又奔向茶园;晚饭后,才托着疲惫的身躯摊开书本学习。无论多么劳累,那盏灯下的书页从未被我们遗忘。而父亲和母亲,更是每日天光微亮便踏着露水下地,开荒、种茶、采摘,直到夜色浓重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归来。生活的重担,日复一日地压弯了他们的脊梁,可他们却始终用这弯曲的脊梁,为我们倔强地撑起一片能够安心读书的天空。
而今,我们家早已住进了炊烟袅袅的新农居,过上了儿时只在梦里勾勒的生活。当年从那个摇摇欲坠的老屋里走出的六个孩子,如今都成了大学生。其中四个更是超过一本线几十分的成绩,让父亲终于挺直了那曾被生活压弯的腰板。他常望着我们,带着满足的笑意,声音洪亮地说:“这辈子,值了!”而母亲,则总在一旁,目光悠远而温润,轻声提醒着我们:“孩子们,别忘了来时的路。”这声音,穿透了眼前的平淡与安稳,稳稳地落在我们心上,提醒着那曾经扎根的泥土与跋涉过的风雨,那是我们生命里无法磨灭的底色。
所以,当我看着李秋菊父亲拘谨却骄傲的站姿时,我忽然明白,寒门崛起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人用血汗为下一代铺路的接力,是一家人团结一致向前冲的拼命场景,是被生活重创却始终不倒的身影,那些在贫困中依然闪烁的求知目光,才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勋章。
当李秋菊小心翼翼地收起录取通知书时,我仿佛看见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寒门学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苦读,父母在门外轻轻放下一碗热汤。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或许会给我们一副烂牌,但如何打出去,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刻窗外星光璀璨,我想对所有正在奋斗的人说:请珍惜手中的笔,它不仅能改写命运,更能为后来者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