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从十年前第一次看《红楼梦》到现在多次重温,印象最深的还是贾探春的这句话,那个有能力、有头脑、会谋算的大宅院女子,红楼梦中从不缺这样的女性,只是红楼千斤重,长枷锁了梦。
世人多以为《红楼梦》是讲爱情故事、谈封建社会或批判旧贵族,如果仅这样以为,未免太小看曹公的眼界和价值观了。中华历史深厚,传于现世的名著古书中,多是将女子禁锢在爱情、家庭的故事中,即便是偶有独立巾帼女性,也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形象,鲜有从文人墨客虚构故事中凭空树立起来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看似写尽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心酸,实际上曹公笔下的女子地位是极高的,意愿强烈地表达:若有才干能力的女子是男儿,必定会挽救摇摇欲坠的四大家族,同样,是能改变那个压迫阴沉的封建时代的。
王熙凤、贾探春,在曹公笔下管理能力、协调沟通与处理事情的实力都是极其强干有为的,是书中所有男子都比不了的,宝黛二人的才学更是胜过书中文学素养最高的男性主角贾宝玉,曹公多次暗示若她们是男子,四大家族定会屹立不倒。她们都清醒透彻,才高八斗,却结局惨淡,归根究底,是那个时代,优秀的女子出不去封建的牢笼,没有施展拳脚的平台,不仅如此,为了不让她们有怨言和觉醒意识,还编造了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妄图从思想上让女性能安心接受做一个无能无才的附属品。
每每读到曹公对《红楼梦》女性人物的判词,我会共情悲愤她们的结局,同时,我感到庆幸,我生长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为女性提供了能发展自身、实现价值的社会大平台,我所在的职业平台,极力地开放女性就业升职,倾注心血培养挖掘女员工能力素养,让所有有实力、有优点的女性,可施展,可立业,带来改革的力量。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张很熟悉的照片,一张拍摄于1991年,名为《我要上学》的大眼睛留守女童照片,这张照片从小到大在电视里、课外书中、新闻网图等渠道,看过无数次,直到那天看到照片主人公——苏明娟,现在已从大山走出,就职于工行安徽分行,甚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成为了希望工程引领人,那一刻,我深受触动,一个大山深处的留守女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推动下,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显现,实现了回报社会的自我价值。
平行时空下,有许许多多的“苏明娟”,或许,已然是我的榜样和人生目标了。1998年,我出生于一座极欠发展的小县城,那时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一定要生儿子”“生儿子才有面子”的重男轻女观念仍然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我的出生夹杂得最多的,是很多人失望,甚至还有部分嘲笑,似乎,许多个小乡村还在上演“现世红楼”。我的读书启蒙,没有什么幼儿园、托儿所,只有一个乡村小学,设立了由一年级、二年级共同复式上课的学前班,所幸我母亲一直以来都坚持“女孩子要读书才能有出路”,尽管幼时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也没有断供过我读书的,我仍然记得四年级时,城里来了老师推荐作文书,母亲向邻居阿婆借了40块钱给我买了一整套,那时候全班除了两个男孩子,就只有我一个女孩拥有了那套作文书。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初中和最好的班级,考上大学,直到参加工作,我都感激党和国家为我们打造的这个时代,尽力地让任何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女性拥有属于自己的征途和舞台,闪耀在或贫穷或艰苦或辛酸的黑夜,做自己的星星,照亮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做最亮的那颗,但一定要有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古至今女性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从未消失,但现在都能在各自的岗位闪闪发光。每当我学会一个新业务,每当办好一个复杂业务,每当用自己的业务能力获得了客户认可,那么我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红楼梦》是非常值得深读的名著,美丽的事物毁灭的时候就是悲剧,只有看到才干出众的红楼女子都死在了困住她们的大宅院里,才能时刻警醒,现在的女性能走出去,立一番事业,是极珍贵的。因此,叱咤职场的女性都可谓是巾帼建功者,更加值得敬佩。
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读一读古书,思一思现状,建功新时代,悟从古书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红楼女性的悲剧归因于封建桎梏的时代,开放、包容、活力、强盛的时代是建设出来的,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我们拼搏努力的意义是为利在当下,功在千秋,革命先烈呕心沥血开创了全新的时代画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一人去添一笔,才能显现万里河山,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这个过程中,时代“她”力量必不可少,并且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生逢盛世,我们享受着新时代的和平阳光,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