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协调服务 > 文明服务

平头溪不平凡的“十年” ———凤冈农商银行持续金融服务交出亮眼答卷

阅读次数:1182来源:凤冈农商银行  作者:尹雪  2022年12月13日

天桥镇位于凤冈县南端,距县城60余公里,是凤冈县最偏僻,最边远的乡镇,素有“凤冈的西藏”之称。位于天桥镇乌江南段的平头溪村因地理条件恶劣,交通落后,百姓都是靠农耕生活,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76人。

天桥镇平头溪村是红军二、六军团战斗遗址,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激励着凤冈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如今,沿着平头溪青石板小路徐行,回望红色岁月,看山河变迁,十年间,天桥镇彻底摘掉贫困帽,从前贫瘠的乡镇已旧貌换新颜,蓝天下山青水绿,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涌现生态文明村庄。

在凤冈县天桥镇平头溪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路上,凤冈农商银行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为宗旨,改变传统服务模式,以更加便捷、更高效率、更优服务,满足凤冈县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十年前,精准发力助脱贫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年轻气壮的劳动力逐渐外出务工,贫困户龚某某也跟随着到外省务工,因为一直有一个创业梦,所以他打了几年工后,便回家发展生猪养殖,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在龚某某发展生猪养殖起步之际,因缺少资金投入,又不懂养殖技术,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养殖收益并不理想,加之需供养三个子女上学,经济收入入不敷出。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凤冈农商银行天桥支行召开“金融夜校”,向其宣传了致富通农户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于是龚某某向凤冈农商银行天桥支行申请了5万元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学习科学养殖生猪,主要是喂养瘦肉型猪,只要喂养到位、防疫做得好,销路基本上不用愁。

因为肯吃苦,用心学习养殖之道,龚某某的养殖场从开始的20头猪仔,逐渐增加存栏,于是他又累计向凤冈农商银行天桥支行申请3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存栏80余头,今年已卖出50头,毛收入达20万元,年底可卖40头,初步预计有收入18万元,全年收入可实现38万元。

“我要感恩党和政府,感谢凤冈农商银行,帮助我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幸福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龚某某时常这样说。

为积极响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天桥支行在信贷支持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在坚持“增品、扩面、提标、降费”的原则下,累计向500户贫困户发放“特惠贷”2500万元。

十年后,普惠金融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全面巩固脱贫成效,有力衔接乡村振兴之际,凤冈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由“坐等上门”向“上门服务”转变,以创新型普惠金融服务为群众解决种植、养殖、就业创业等资金难题,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乌江边上的青松农庄很是热闹,老板安某某与妻子忙着端上最可口的饭菜,招待来自余庆、思南、石阡等地的游客。

“我家几代人都生活在乌江边上,我们都是靠捕鱼为生,在实施退捕禁捕政策后,我向农商银行申请了30万元贷款建起这个农庄,现在生意好的时候能卖1万多块钱呢。”据安某某介绍。

截至目前,凤冈农商银行天桥支行共支持乌江水域沿线农家乐5家,覆盖受益村民近百人,安逸的生活已然在乌江边上驻足扎根。

在平头溪古建筑的映衬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现代金融元素在风雨中与其相得益彰,见证了这十年古村与凤冈农商银行的情感。

家住平头溪古村街上的李家老奶奶拿着社保卡正在村村通商户彭某家取养老金。“以前取钱要坐车到镇上,因为晕车,每次回来都要在床上躺两天两夜,全得农商银行的取款点,方便了我们村里的老人”老奶奶慈祥的笑着说。这几年,村民们外出的外出,搬迁的搬迁,都选择走出大山走出古村,唯有凤冈农商银行村村通却选择搬进来,2014年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全面启动“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为农村地区乡镇、行政村安装村村通自助服务终端,将农信社支付结算功能延伸到百姓家门口,真正将便民金融服务送到了最后一里路的老百姓手中。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2012年至2022年的时间轴上清晰地标注着凤冈农商银行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到持续金融服务最后一里路的进程,十年来,凤冈农商银行天桥支行累计发放贷款8亿余元,支持4000余户百姓走上致富路,下一步,凤冈农商银行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抓住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供方便、灵活、快捷的金融服务,持续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赋能。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傅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