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读《山月记》有感

阅读次数:2966来源:工商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任秋霞  2022年1月19日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原来大家都这样,但就在这无数个不堪一击的灵魂之中,也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在短篇小说《山月记》中,作者以唐代志怪小说《人虎传》为原型,讲述了生性倨傲的诗人李征在自尊心与自卑心不断交相冲突的矛盾下,终于化身为虎的过程及其因果。

虽然都是以李征为主角展开叙述,但对于人物侧重点却大相径庭。在《人虎传》中,李征恃才傲物,一半是因为自身的“皇家血统”,一半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不屑于他人为伍,最后幻化成虎的原因,也是因其与一孀妇尝私,违背了伦理道德,而变异为虎。而在《山月记》中,却避免了冗杂的描述,侧重对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描述,渴望成名却又自负不肯低头好学,害怕嘲笑,还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夹杂在艺术和道德、理想与现实之中,表现出知识分子内心的煎熬,与世浮沉的挣扎,同时也投射出了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

对中岛而言,李征或许就是他一生的“缩影”。年少体弱多病,亲人接连离世,让中岛敦内心敏感受挫,尤其是他作为汉学儒家,却生于明治末期——一个汉学不受待见的年代,一个让汉学研究者处于尴尬境遇的年代。这又让人想起诗圣杜甫,等到长大成人有力报国之时,却又值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尽管有兼济天下之志,却一生蹉跎,报国无门。

这种知识分子的写照,是从古至今人人都有可能面对的境遇,不甘普通,就要面临一条望不到彼岸的路;甘于普通,却又空对自己的一身本领。

日本战国时代三英杰之一的织田信长曾说:“人生若一事不为,则太过漫长;如想成就一事,却又过于短暂”。而与它同时代的太宰治,年少成名,才气出众,却又早早自行了结生命,或许对苦苦哀求命运让他留下继续写作的中岛敦来说,是多么的讽刺。

其实在那个年代,中岛敦描写的人物形象与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多少有点相似,虽然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味道不及他,但总是对自我的存在,世界的秩序充满质疑,但不同的是,前者解惑为生,后者却是为死。

或许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的身份,不去追问世界背后的虚无,把自己看作一个重要的个体,主动去经历世间的各种轮回,在反复得到与失去中找到均衡,就是活着最好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