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浅析央行降息对农商行的影响

阅读次数:1654来源:茅台农商行  作者:黄帆  2021年7月14日

6月21日,由中国各大银行组成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修改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来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即乘法变为加法。尽管这看起来只不过是一次技术上的调整,是向贷款利率定价方式的看齐,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各大国有银行的大额存款利率一次性下调了接近30—60个基点。

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底新规定的意图是什么?其背后又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怎样变化?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中,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本金捉襟见肘,为了补足资金,高息揽储屡禁不止。其他银行业为了防止储蓄流失,也不得不跟进,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再加之2020年以来,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的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行动的实施,各大银行显然有点吃不消,“补血”意愿强烈。

由于局限于中国目前的金融架构和利率机制,目前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贷款利率,二是压低存款利息。然而,面对因疫情而导致依然脆弱且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实体经济来讲,增加贷款利率显然不现实,更不符合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政策主张。因此,只有降低存款利率一条路径可选。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和中小储户的利益,最终央行选择了“短稳长降”的原则。

但是对我们农商银行的影响,相比较其他金融同业者、参与者而言,规模小,业务单一,对抗能力不强的农商行受到降息的影响相对更大,将对以“存款立行”的农商行产生极端不利的影响。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求得生存发展?是农商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怎么办”显得更加棘手和迫切。

首先,找准市场定位。我们农商银行要正确认识影响,坚持经营半径,找准市场定位。要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合理确定存款利率区间,减少吸储成本。要保持战略定力,根据本行综合实力,确定利润模式,合理转化资金营运,增强低端资本市场的竞争实力。

其次,加快业务转型。处在低端资本市场生产者位置上的农商行,一方面不能放弃庞大的农村储蓄市场;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揽储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急剧缩减的不利局面,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找寻资金业务替换点,实现差异化、多元化、持续化经营,才能在这场金融改革大潮中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