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洋 芋

阅读次数:1140来源:余庆农商银行  作者:陈凯  2021年4月19日

“一斤洋芋二两皮,人吃了没得力,猪吃了又可惜!”

新洋芋上市了,那温润的淡黄色,总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

平生爱好很少,最大的爱好可能就是吃了。当然我对食材毫不挑剔,仅仅只是钟情于味道。父亲烧得一手好菜,也比较会吃,渐渐影响到我,把我也给喂刁了。

酸甜苦辣咸,五味我都可以接受,甚至有时候比较喜欢挑战极端,尤其钟爱极辣,哪怕吃完出门就吐也不改其乐,而时下吃辣最好的去处便是火锅店了。故而每次邀朋友吃饭,朋友都总会问又是火锅吗?

但有一种食物,我从不挑味道,也不在意做法,那便是洋芋。说来奇怪,儿时家里总是白菜出来吃白菜,萝卜出来吃萝卜,吃到最后都想吐,唯独吃洋芋,我总是强烈呼吁顿顿都要有。

洋芋新出的季节,大抵对很多孩子都不太友好。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放假时总是与祖母一起背着背篓爬半个小时的山路,到田间找出藏起来的锄头后就开始刨,刨到洋芋装满背篓才能回去。

背回去的洋芋要分类,大一点的留着做菜,小的装进盆子里,倒水清洗之后便开始刮。说起刮洋芋,简直是很多人的噩梦,一盆洋芋,一块碎瓷片,一个小板凳,大抵每次回忆起这个场景都有些辛酸。

每天一放学回家,那老几样就摆在面前。弯腰低头刮,刮完才能拿来做炕洋芋,才能吃饭。作业也得等洋芋刮完再做。一盆洋芋刮完要很久,从下午一直刮到晚上是常有的事。手上满是泡久了留下的痕迹,弓久了的身体经常半天直不起腰来。

于是乎,常有人动歪心思,反正洋芋是以盆为计量,大人们又没数过,偷偷塞到墙缝儿里,一时半会儿也不会露馅,此时得过又哪管以后东窗事发被揍呢?

只是有的孩子做得过火了,塞墙缝儿的数量太多,而盆里留下得太少,家长被搪塞几次之后,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毕竟这种事他们儿时也没少干,于是乎一顿打是在所难免的。

但我可以很负责人地说这种事儿我没干过,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为了炕洋芋,受点累是值得的。

而今想来,炕洋芋是真好吃。各家做法也不一样,常见的是先煮,煮好后拿菜油炕,搁点葱蒜,放点盐就得。而祖母做的炕洋芋总是最好吃的,外表酥脆,油香盈口。晚上吃剩下的,第二天早上打包带到学校,权作午饭,也能省下一顿。

只是此时节天气多雨,路上满是泥泞的黄泥,那时候根本没有硬化路,路多于田边,又有许多陡坡,爬上去太过艰难,摔倒后弄得满身甚至满嘴的泥是经常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坡要摔很多次才能过去,稍小的孩子只能哭着等大孩子帮忙。

稍不注意,饭盒便掉出来,里面的洋芋在黄泥里一滚,就成了泥丸,哪里还能入口呢,直呼可惜,中午又得挨饿。

这许多年来,只要出去吃饭,洋芋几乎是必点的菜,吃过很多种做法的洋芋,却依旧觉得没有一种能比祖母做到洋芋更好吃。除却麻烦费时的炕,祖母最常做的便是炒。

祖母做炒洋芋其实很简单,柴禾灶,洋芋洗净切片,猪油,盐,味精,好像再没有多余的东西。炒出来,各种味道都恰到好处,洋芋的本味被激发,混合着猪油的香味,一直是我童年最喜欢的菜。

记得后来去镇上念书,由于不善管理生活费,总是到周三的中午就没钱了,到周五还得饿着肚子,再走三个小时的路回去。有时到家已是天黑,但不论寒暑,不论外面的风有多大,总能看见祖母在公路上张望、等待。

回家后,饭桌上必有一盘炒洋芋和腊肉。回想那漫漫长路,估计就是靠着回家能吃祖母做的炒洋芋,而一路撑到最后的吧。

家里种的洋芋毕竟有限,祖母虽然很是节俭,但还是会在洋芋吃完后,想办法挤些钱出来,为我买点洋芋备着。

记得儿时一次与祖母吃饭,见祖母吃得少,便拿筷子帮祖母夹洋芋。祖母笑着跟我说:人家帮忙挑菜,挑的都是肉,而你帮我挑,却挑的是洋芋。

或许祖母不明白,在一个孩子的心里,于食材并没有贵贱之别,有的仅仅只是喜欢与不喜欢,自己喜欢的便是“贵”,自然便乐意与最亲的人分享。

祖母已经离世十六年了,我记得她笑的样子,也记得她生气的样子,虽然从没有梦见过她,有时却总能梦见从家里去她墓前的路,或许她在提醒我回去看看她吧。

我已十七年没有吃过祖母做的洋芋了,也大抵快忘记了那种味道,一直在找寻,却一次次失落。记得我自己曾尝试着去做,味道却总是要差一些。

或许吃惯辛辣的我,味蕾已经无法再品出那种味道。又或许是记忆中的儿时的味道总是最好且无法替代的,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道菜品的味道,更承载着一个老人无私的细心呵护和祖孙相依为命的依托。

新洋芋上市了,颜色还是一样的温润,却不再是旧时熟悉的那个品种,做法也从炒变成了蒸,然后用绞肉机碎。不再用油和味精,而是佐以牛奶,成品有些像猪油,却丝毫不腻。一勺勺喂给孩子,孩子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虽已无法复制旧时的味道,却依旧可以借此传递旧时的情感,也算是一份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