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说国人的幸福感和GDP成反比。大致的内容是: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一线城市,尽管创造的GDP遥遥领先,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民入托难、上学难、就医难、人口的膨胀“超载……”居民生存的压力远远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也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玻璃胃”“污染肺”“老人腰”“焦躁心……”越来越多的人有被挤压的感觉,身心疲惫。在城市设计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经济功能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的生活功能,失去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真。
再看看现代人的生活,虽然我们越来越多地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但我们内心的安宁被生存的紧迫与焦虑压缩得越来越少。现代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你那边脑子一想,我这边话音就到了,信息时代就是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太容易了,有时候带来的就不再是深度。冗余的信息使我们的内心慢慢失去了积淀的能力。有些事情,往往在失去难度的同时,也失去了分量。或许是物极必反吧,很怀念夏洛蒂与奥斯汀的时代,那时一封情书需要用半天时间才能用马车从一个城堡传递到另一个庄园,可以拥有很多时间静静的用肌肤去倾听湿润土地上由远及近的马车轮子的转动声,可以拥有很多的时间躺在草地上观看天边的云朵,也可以痛痛快快地走走神发发呆。时间的疏松让人得到休憩,得到宁静,而现代人必须一直不停地奔波行走,偶尔自己停下来休息也是患得患失,生怕因此错过了发展的机遇。
就像那句已经泛滥成灾的“把蛋糕做大”,无论对事对人,似乎都只有依托大平台才能显示成就。大城市生存的压力大,但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前赴后继地挤进去,但真正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身边有好几个同辈,也是因为在外打拼太累,纷纷又回归自己山清水秀的家乡小城,依旧积极工作,依旧热爱生活,过一种充实而平淡的日子。就个人选择而言,哪一种选择都无所谓对错,只是自身对生活对个人价值的取向罢了。就个人的幸福指数而言,大平台上的过关斩将未必能比小平台上的自得其乐好多少。确是因为自己底子薄、没胆量的缘故,我是喜欢小平台的,喜欢偏安一隅自得其乐,工作之余能过点自己的小日子。
身边一位笃信基督的友人曾对我传播过“福音”: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遭遇的一切其实都是他本人事前决定的,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得到与失去,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哪一面掉在地上,都可以发出“哐”的一声,惊醒睡梦中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