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刚过,天气还有点冷,我和支行的杨经理一起,走访他的一位贷款客户。
“李主任,杨经理,你们来了,快快快,请坐请坐!”看到我们,说话的大哥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连忙招呼我们坐下。
这位大哥,正是桐梓农商银行芭蕉支行信贷支持的一位养牛大户,他是杨经理的优质客户,我们叫他“老王”。
“婆娘,快烧油茶,信用社的领导来我家了。”眼看我们走近,老王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对着在家里面的嫂子大喊。
“老王,新年快乐,听说你的牛儿下崽了,我们特意过来看看。”言谈间,杨经理已经一头钻进老王家新建的砖混结构养牛场。
养牛场供水、供料、通风、排粪等设施一应俱全,几十头大大小小的牛关在其中,有的正舒适地吃着草料,有的站在一边反刍,也有的在闭目养神。
就在我和老王闲聊今年牛价行情的时候,嫂子已经把几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面摆上了桌!
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油茶面,听老王细说去年那场数十年不遇的水灾。
去年6月22日,桐梓县发生特大暴雨,全县包括芭蕉镇在内的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老王原本的木架养牛场被汹涌的洪水冲得摇摇欲坠。
好在牛群转移及时,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洪灾过后,新建牛场的事却让老王犯了愁,家里的积蓄全部投入了牛场的周转,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恢复灾后的生产!
说到这里,老王停顿了一下,夹起面条的筷子也一直停在空中,好半天才说了句“真的感激有你们”!
去年夏天洪灾前后那段时间,杨经理可是没少往老王家跑,和他们两口子聊养殖技术、聊市场形势、聊信用社的惠农政策,成为老王发展路上的“知心人”。
在杨经理看来,老王两口子是地地道道、老老实实的本分人,对生活也是精打细算,加上他年纪还不到50岁,身体也着实硬朗,正是年富力强干事业的年纪。
老王在发展养殖上有畏难情绪,他担心亏本,灾前只养殖了六头牛。杨经理觉得老王有技术、有干劲、有思路,于是为老王想法子、指路子,洪灾后更是积极动员他新建养牛场,把规模整大点,最好是还可以养殖几头母牛产崽。
老王把面送进嘴里,他的思绪也从洪灾中拉了回来。
“要不是杨经理费心,到我家了解情况,多次给我们做工作,让我放手大干一场,说不准我现在已经去城头背背篼了。”
犹豫不决的老王终于下定决心铆足干劲,扩大规模,放手一搏,到支行办理了30万元贷款。
“多亏有信用社支持,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目前牛市行情也还可以,我也算看到了希望。”老王一口喝完了碗里仅剩下的一点油茶,将碗轻轻地放在桌子上,随后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笔记本。
“来,我给你们算一笔账。”打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关于养牛和养牛场的每笔收入和支出。
“你们看,我去年从信用社贷款30万,用10万修了养牛场,余下的20万用来买了牛儿。”老王翻开另一页,继续给我们讲述笔记本上的故事。
“按现在的行情,成年肉牛市场价18块钱一斤,一头牛差不多能卖二万四五,体型肥点的能卖二万七八,再过两个月等这批肉牛出栏,我准备再把养殖规模翻个倍。”老王笑得很灿烂。
“现在成年肉牛不愁销路,就是喂养的成本越来越高,不计算的话,得一本糊涂账,自己都搞不清楚是赚是赔。”
说到这里,老王喜悦的神色黯淡下来,微微叹了口气。
“一斤包谷都从一块四涨到一块七了,我用的是饲料、包谷、牧草或者辅料混合饲养的方法,平均一头成年肉牛每天需要八斤包谷,一斤一块七,一斤饲料,一斤二块五,五斤草,一块钱一斤,食料加人工成本十块左右,每天每头牛需要成本约31.5元,一年算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养殖成本越来越高,老王也为我们算了一笔。
“冬季会采用添加辅料酒糟或者豆渣代替牧草,价格在两三角左右一斤,成年肉牛每天增重2至3斤,毛收入一天45元,除开成本一头牛一个月的利润400元左右。”
老王继续为我们算账。
“现在我有成年肉牛25头,母牛5头,母牛可以每年繁殖一胎,幼牛一般三、四个月出售,价格在8000至10000元左右。”
老王说,一般情况下,买进的幼牛500斤左右,喂养一年可以增加到150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喂养一头牛年平均利润约5000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养牛还有这么多门道,真是一门学问!
看着老王这个小小的笔记本,从他满是笑容的脸上和坚毅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创业的激情和干劲。
从老王家里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刺破云层,洒向地面,照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
“哞——”身后,老王养的牛发出一声长啸,声音穿过层层叠叠的群山,传到了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