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在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给予充分肯定,对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进行科学分析后,就“十二五”期间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全会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全会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和发展命题摆在了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国人面前。作为承担服务“三农”光荣使命的农村金融部门,如何以实际行动从金融支持“三农”的角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金融部门的决策层、操作层去认真思考和实施。于此,笔者就如何做好农户小额贷款信贷产品谈点肤浅的想法。
一、农户小额贷款历史悠久,个中艰辛不言而喻
农户小额贷款最早可以追溯到农业合作化期间,即五十年代初。应该说,那时的农业社社员贷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和极贫户贷款以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时的公社社员贷款、灾区口粮贷款、贫下中农困难户贷款和猪羊贷款就是此类。上述贷款的发放对于建国初期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金额相对今天来说特别小,绝大部分贷款在后来都不同程度地享受了国家的豁免政策。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以后相继发放了农户种养业贷款,遇到灾荒年份还发放了部分灾区口粮贷款。由于种养技术不到位,农户种养业相继失败,国家先后出台政策对种养业失败的农户贷款以及灾区口粮贷款进行了豁免。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战略,被划为贫困县的金融部门按照国家的要求,先后向农户投入了大量的农户小额扶贫贷款。因此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使得大部分农户将此贷款用于消费。即使将此资金用于发展种养业,也因杯水车薪而半途而废导致失败,最后无法按时归还贷款。金融部门对此部分贷款的清收,难度特别大。因其绝大部分是信用贷款,无保证手续,只能是一年又一年地履行维权责任。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部分贷款农户因其再次举贷时受信用门槛制约,不得不自觉归还所欠贷款。但这毕竟是少数。由此导致承担此贷款的金融部门长期背上“包袱”,伤透了脑筋。
二、农户小额贷款再次发放,金融部门步履蹒跚
近些年来,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了履行国家赋予支持“三农”的历史重任,相继推出了农户小额贷款产品。从目前的情况看,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乡镇设有网点发放力度在加大。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农户、农民,处于支持“三农”的主战场,不得已而为之。农村信用社在1997年从农业银行脱钩后,以县为单位自主经营,加之享受国家的税收以及员工薪金优惠政策,相对于一级法人体系的金融机构来说,员工薪金收入特别高、信贷政策特别灵活。由于员工薪金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信用社纷纷借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机会,对不能归还贷款本息的农户采取了转本转息的办法。如此一来,贷款发放、贷款收回、贷款利息收入均增加,由此带来贷款占比增加、员工收入增加,在地方政府心中的分量增加、位置提升。特别是实施的负责人与员工收入差额较大的办法,更使得担任基层社负责人的员工只顾眼前利益 “铤而走险”,享受“驾驶拖拉机上高速公路”所带来的刺激和快乐。此举,对于我这个金融人来说,确实不敢恭维。是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翻版,我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农业银行为了履行“面向‘三农’”的股改承诺,从2008年4月开始启动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小额贷款试点工作。两年时间过去了,在乡镇设有营业网点的农业银行通过千辛万苦,发放了大量的农户小额贷款,由于存在散小差特点,一年一循环(可以连续使用三年)的到期催收显得难度特别大。对于在乡镇无营业网点的农业银行来说,难度更大。农业银行的很多客户经理已经将其视为“烫手山芋”。因为“包放、包收”制约着客户经理。不发放,要履行农业银行的庄严承诺。发放了又难以按照要求,适时归还到位。放贷容易,收回困难,客户经理对这道复杂的试题难以作答。
三、农户小额贷款如火如荼,需要出台配套措施
要从根本上解决干事创业农户的资金需求,只能是金融部门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力度。然确保该类贷款能够按期收回的配套措施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一)强化农户守信意识教育,构建和谐金融环境。地方政府、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农户守信意识教育,促使农户能够时刻关注自己的信用、及时归还自己所欠贷款,打造农户守信的良好氛围,进而增加金融部门信贷支持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规避贷款损失风险。由于农户贷款所从事的项目基本与农业相关,其种养业存在较大风险。如保险公司能够推出适合于农村项目发展的农业保险项目,就一定能够以补偿损失的方式减少种养业失败所带来的信贷风险。
(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贷款散小差问题。地方政府、各级各部门要针对农户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情况,组织规划适合于本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特别是种植药材、水果、盆景等方面,达到发展一片,成功一片的目标,杜绝散小差,进而赢得金融部门的农户小额贷款支持。
(四)关注民生推出信贷产品,支持农户过上好日子。抢抓新农户、新农保实施所带来的机遇,让每个农户都能充分享受到金融部门重视关心民生所给予的信贷支持,减少因资金紧缺带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