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信贷经营模式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阅读次数:2148来源:余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田茂发 秦冬  2010年10月28日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增强,农村个体经济不断活跃,农村个体经营户不断涌现。农信社如何更加有效的支持县域个体经济发展?余庆联社紧紧抓住该县作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的契机,认真贯彻省农村金融改革小组、省联社、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金融改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和支农信贷投入,有效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特别是针对农村个体经营户的信贷需求,及时采取措施,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村个体经营户发展,活跃了农村个体经济,加快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步伐,促进了该县新农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余庆县共有农村个体经营户4730户,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种植、养殖和批发零售业等为主。随着经营个体户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对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和具体,余庆联社及时研究出台了相关信贷管理办法支持农村个体经营户,拓展了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范围,巩固了与农村优质客户的关系,进一步稳固了农村信贷市场。

在该县农信社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下,全县农村个体经营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入逐年提高,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余额也逐年增长。截至2010年9月30日,全辖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余额20532万元,贷款户945户,户均贷款21.7万元;仅2010年,累计投放个体经营户贷款12755万元,其中投放种植业42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经果林、蔬菜、药材、烤烟、茶叶、林木园艺等产业;投放养殖业46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猪、牛、羊、鸡、鱼等养殖产业;投放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行业3955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精米、果蔬、小叶苦丁茶、农用具等加工业及农村服务业。

 二、工作措施

  1、总结成功经验,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营模式移植到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有效推广和取得的良好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这一操作模式的信心,坚定了该县农信社将此模式推广到其他信贷领域的尝试。他们认为,贷款发放的层次中最高境界是信用方式,保证次之,抵押最次。但采取信用方式发放贷款是有条件的,如对掌握借款人的背景实力、了解其诚信度等。该县农信社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乡土环境和具有“人多、点多”的优势,为推广信用贷款方式创造了条件。

鉴于这一思路,该县农信社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营模式复制到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中。实行以信用贷款为主,灵活运用担保或抵押的方式对其发放贷款,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2、加强领导,组织人力物力,对农村个体经营户开展调查建档和评级授信工作。

该县农信社领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个体经营户的金融支持工作,为整合资源,从联社机关到各基层网点,抽调信贷人员,利用半个月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彻底的调查,摸清了农村个体经营户基本情况。

为了向农村个体经营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信贷服务,该县农信社将其纳入农户范畴进行管理,按照农户电子档案建档评级授信要求进行规范,从而使信贷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案例一】主动上门为客户排忧解难

白泥镇下里村下里七组的杨某,2008年在白泥镇从事钢材销售,地理位置较好,加上杨某本人头脑精明,生意越做越红火,杨某看准商机,决定扩大经营规模,但资金不足,为此他极为发愁。白泥信用社得知这一消息,信贷员主动找到杨某,向他宣传信用社支持个体户的政策。在白泥信用社的帮助下,杨某用房地产作抵押,办理了最高额抵押贷款260万元作为周转资金,及时扩大了经营规模,为争取更加广阔的市场赢得了商机。

3、创新思维,针对农村个体经营户资金需求,出台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措施。

农村个体经营户是农村中的“能人”,是农村中的致富“带头人”,是农村信用社的优质客户。针对这一客户群体资金需求相对较大、频率高、还款方式灵活的特点,联社修订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将农村个体经营户纳入《办法》管理,在保证辖区内农户贷款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农村个体经营户提供信贷支持。

在此过程中,该县农信社根据农村个体经营户的具体情况,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办法进行管理,对授信额度以内的个体户发放信用贷款,对贷款额度超过授信额度的,通过增加担保、抵押等方式发放,从而将便捷性与灵活性有效结合起来。
    【案例二】想方设法为客户分忧

2009年上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长期在外务工的龙溪镇居民任某返乡自筹资金18万余元办起了华连环保炭厂。厂子办起来了,但缺乏周转资金。信用社在了解情况后,组织人员到任某的厂房实地调查,分析其发展前景,了解到该木炭以废木屑为原料,较普通木炭而言,环保、经久耐烧,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根据任某的情况,龙溪信用社采用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发放10万元信用贷款,为其解决了创业起步阶段融资难的燃眉之急。

 4、提升授信额度,放大基层审批权,减轻办贷费用,提高服务效率。
为充分突出农村信用社“方便、快捷、灵活”的信贷优势,对发放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的网点,该县农信社将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当提高贷款审批额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将服务端口前移,对抵押贷款的审批程序和环节进行简化,缩短审批时间,让其在短时间内及时获得贷款支持。针对农村个体经营户的资金实力和信誉情况实行特事特办,优先解决优质客户融资难的问题。
对办理抵押的贷款,该县农信社不强行要求客户到中介机构评估,而是由信用社成立专门的抵押物评估小组,对抵押物进行评价,不收取客户任何费用,使评估手续更加简便,减轻了农村个体经营户经济负担。

 5、实行利率优惠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和农户经营效益。

通过分析长期合作情况,该县农信社发现农村个体经营户比较讲诚信、守信用,与我社来往正常。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村个体经营户,该县农信社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存量农村个体经营户正常贷款实行统一下调利率,执行一年一调的管理办法;对新发放贷款利率压缩上浮比例,对社员和非社员实行区别对待,社员贷款利率按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上浮30%,非社员利率按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上浮50%。被评为信用村组的社员个体经营户执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非社员执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上浮10%

【案例三】降低利率让利于民

龙溪镇村民滕某,长期从事砂石开采、砂石空心砖生产及相关农业生产经营项目,该户经验丰富。由于原砂石开采场位于湄余二级公路旁,为了达到交通部门的规定,需搬迁砂石场。滕某找到龙溪信用社,在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调查后,采用农户大额信用贷款方式向其发放贷款40万元,因为滕某所在的红军村是信用村,贷款实行基准利率,节约了融资成本,每年少支付利息约1万元。

 6、不断总结,加强和改进农村个体经营户信贷服务。

对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管理办法和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并及时对相关办法和措施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客户需求。
为了给予农村个体经营户提供优质服务,该县农信社进一步放宽了客户中的“农户”的定义范围,把城镇居民从事涉农业务的个体户也划为农户管理,对他们进行建档评级授信,在授信额度内更好地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切实解决其阶段性、周转性融资问题。
    【案例四】 “农家乐”红红火火

家住构皮滩镇太平社区的村民李某,2006年因原有居住条件较差,为改变居住环境,响应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在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构皮滩信用社申请贷款2万元用于建房。房子建好了,交通便利了、环境舒适了,2007年李某筹备开“农家乐”餐馆,资金不足,又向构皮滩信用社申请信贷资金1万元。2009年餐馆经营走上正轨,生意越做越好,按时还清了贷款。为拓展业务,信贷员主动上门了解其资金需求,对其重新评级,提高授信额度至5万元,贷款4万元让其扩大经营规模。在得到资金支持后,李某已将“农家乐”发展成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农家休闲山庄,生意很红火。已成为典型的致富带头人。

 三、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该县农信社对农村个体经营户的大力支持,推动了全县农村个体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信社各项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农村个体经营户和信用社“双赢”的局面。

 第一,丰富完善了农村信贷支农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心。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解决了农户日益增长的信贷资金需求,在借鉴农户小额信贷经验的基础上,将该模式进一步充实和拓展,满足了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第二,拓宽了农村信贷服务领域,满足了农户日益增长的大额资金需求。农村个体经营户属于农村中发展型农户,其要求发展的愿望强烈,从事的行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农户大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留住了农村中的优质客户,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灵活性与风险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差异化的营销和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市场,有效应对了农行、邮储的竞争。

第四,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我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步伐。对农村个体经营户的信贷支持,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单纯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发展规模化的养殖、种植及加工行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助推农村城镇建设,加快了我县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几点体会
    (一)针对农户需求变化,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措施应对是我们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起点。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模式呈多元化趋势,信用社对“三农”的支持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中基本信贷需求,我们要做的是在服务过程中,及时了解、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及时反馈信息,研究出台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才能使我们的服务更加全面、更加优质,不断满足客户日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是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和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独当一面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只有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在加强贷款营销、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贷款管理制度,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做好农村个体经营户信贷工作的有力保障。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的就是信用贷,灵活便捷的信用贷款方式,完全是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来确定。由于信用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为我们的贷款增加了风险,只有扎实做好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在农村市场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为支农信贷服务提供强力保障。
    (四)围绕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做好农村个体经营户信贷工作的关键。信用社必须认真研究县委、县政府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政策出台相关的办法和措施,才能为农村个体经营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提高这一客户群体的满意度。

 五、下步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总结自身和借鉴其他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和跨越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创新和试点,不断推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新产品。
    (二)加强个性化的信贷服务,提升服务价值。进一步研究农村个体经营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服务,着手为这一客户群设计专门的信贷产品,满足辖内各类个体经营户的信贷需求。
    (三)积极探索,扩大担保方式。在原有的信用、担保、抵押等贷款模式下,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如采用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模式,灵活地发放贷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个体经营户的融资需求。
    (四)加强政企合作,促成政府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协作,促成其建立健全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