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协调服务 > 农民专业合作金融服务

葫市故事

阅读次数:3648来源: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袁彰鸿  2020年4月20日


葫市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走过的一条条路,翻过的一座座山,服务过的每一位客户,都深深的打动着我。这里不仅有丹霞奇观和桫椤秘境,让我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五四运动先驱谢绍敏、赤水楠竹引种人黎理泰等先贤名仕,让我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人文主义情怀。漫山的翠竹馈赠滋养着这方的黎民百姓,红色文化教育了一代代古葫(葫市旧名)人自强不息!

初到葫市不久,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还未来得及去看看它的山清水秀,听一听它的红色旋律,就与之隔离。熬过抗击疫情的冬天,复工复产的春风如期而至。支持复工复产和春耕春种,农信社持续发力。

“黄经理给我办的黔农e贷真好用!”这是葫市街上生产竹筷的李文明告诉我的因为生产经营周转,李文明一年要贷三、四次款,成了葫市信用社的常客。黔农e贷上线后,客户经理第一时间给李文明办理了线上签约,从此他再也没有跑到信用社来贷款了,需要用钱时自己在家里就能搞定。

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后,葫市信用社走访了辖区的全部企业、个体工商户。在走访李文明时,获悉其儿子正在发展养殖业,客户经理为其推荐了“创业贷”贴息贷款,帮助其儿子创业发展。

葫市镇有“两山、两高、两坝、两湖”,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贫穷落后、山高路远的高竹、高桥两个行政村,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养小镇。

正是看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很多在外打拼的人都想回来,天堂村六组的杨小平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杨小平从打工地回到家乡,抓住家乡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的机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做起了竹子生意,从5万元到15万元,葫市信用社陪伴杨小平一路走来,如今,杨小平在城区买了新房,衣食无忧,但他还是经常呆在山上,他说“我离不开这山,就像这漫山的楠竹离不开大山一样,已经根茎相连。”

前身莫做竹王看,千尺愁云又一般。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路报平安。由黎理泰引进的三株楠竹种,经过240年的繁衍生息,这三株楠竹的子孙,已经遍布赤水的每一座山,成为赤水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说到黄波廷,当地很多人都熟悉,黄波廷1987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从事竹笋、楠竹等林副产品的培育和购销,苦于无资产抵押担保,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发展受限。后来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以种植的苗圃抵押,先后获得1335万元贷款支持,成立竹林、苗圃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50多户种植苗圃发家致富,如今他的资产已超千万元。

迎风自有千山竹,伴月能无万岁桫。大好自然偏赤水,蓬莱仙境此间多。葫市的故事有很多,红色的革命故事,绿色的楠竹故事,当然以少不了青涩的信合故事,葫市信用社平均年龄仅34岁的7名员工,在这个有着267年历史的小镇上书写着属于自己青春故事,挥洒红色的激情,彰显绿色的坚韧,用实际行动,讲好葫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