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读《道德经》之感

阅读次数:1062来源:遵义红花岗农商银行  作者:张洪  2020年3月24日

《道德经》一书,自己曾花了整个暑假的时间来品读,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心胸变得开阔了,不再为一些小事庸人自扰,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也不会总是纠结于这些困难上,因为困难的发生本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又何必为此总是忧心忡忡呢!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全书以道经开篇,道经又以道为首,可见老子对道的深悟与重视。然,何为道?道,即产生天地万物,并支配其发展的,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规律。在道的作用下,世界呈现出无与有两种形态迥异却又相辅相成的状态。“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了实物(有)才有利用的价值;有了虚空(无),才装得下你的梦想,装下你需要的人和物,容得下你讨厌的一切;进而才能实,能够承担你需要做的事,才能发挥种种功能与作用,让梦想飞翔。老子之道经,出道而顺道,无为而无不为,修身养性而长久。

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事物总是相互相依,对立存在的;有死亡必然就有生存。对于生活的行为做事,便应该遵守“无为”之道。无为,非无不为;而非妄为。我们的行为当以道和德为准则,不肆意妄为而得道。

然,何为得道,即悟道而心自存道,心自存道便可行之有道。行为是心性的体现,又对心性有能动的反作用。顺道之行能净化自身心性,逆道之行腐蚀自身修为。所以我们虚其心、实其腹;淡泊明志、控制欲望、宁静而致远;还要慎重、淳朴、豁达、宽容。这便是《道德经》之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源由心生而不是装出来的。真正有德是一种心境,一种名利难动的心境;是一种清静无为,是一种气质,一种明道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老子的德经,所讲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道出了认识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这对于生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社会里的我们,是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的。

物欲与名利并不是腐朽的东西,那本身就是人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本性。只是这世界太大,诱惑太多,物欲与名利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于是有了自私自利、明争暗斗、欲壑难填。有人开始厌世,有人开始堕落,有人开始绝望。在我看来,这些并不可怕,世界上最危险的不是已知的危险,而是未知。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人心的变化、厌世悲观、欲壑难填,而是心性堕落、人心不古而不自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一定们以德为纲,以德为束。物欲可有,不可无度;追名逐利,不可迷失自我。面对欲望,应切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告诫众人,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方就该满足的人是永远满足的。这样的人,生活在快乐之中,他们微笑面对生活,不会庸人自扰。正如有人抱怨上帝,因玫瑰有刺;有人赞美上帝,因为刺中有玫瑰。如果我们能懂得知足,那就不会受到名利的腐蚀,得不到的我们不会不择手段地追求,得到的我们会满足。这样我们就如淤泥中的莲花,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洁,我们会诚实善良、敦厚朴实。

当真正做到道由心生,行之有道时,我们的生活会大化流行,我们的心性会上善若水,净如婴儿。这样,我们就会不求名利而自来,不居高位而得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