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在2009年度遵义市优秀企业家表彰会议上,农行遵义分行行长马皖寅被遵义市人民政府授予2009年度遵义市十大优秀企业家光荣称号。
马皖寅是一位有着丰富学识和阅历的学者型领导、高级工程师。1990年参加农行工作,先后在农行贵州省分行科技部、个人金融部工作。2007年元月就任农行遵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从省分行到二级分行的行长,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无论职务如何变迁,但他的个人性格没有变,求真务实的作风没有变,勤奋为本、敬业立身、为党奉献的信念没有变。他渊博睿智、文雅风趣、思路开阔、逻辑缜密。三年多的时间,他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果敢之心,练就了独具匠心的战略眼光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马皖寅走马上任后,他并没有发表铿锵激昂的施政演说,也没有轰轰烈烈地烧上几把“火”,而是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几乎跑遍了全行所辖的84个网点,查看分析了遵义农行发展的资料,走访了市内大型重点客户,通过走访、了解、调研,最终对遵义农行的发展进行了清晰的战略定位,围绕“实施‘多元化、跳跃式、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植根黔北大地,建业地方经济’的价值取向和‘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立足地方”是遵义农行发展的基石,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腾飞,地方经济的壮大需要银行的助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要有所作为,各项工作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相符,才能把业务做大做强。
马皖寅坚持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吃透上情、摸清实情、理解下情,把上级路线、方针和政策与遵义地方经济的实际相结合,找准结合点,以高标准、严要求,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谋划新的更大的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新一强”“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在遵大型国有企业资金需求和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76.68亿元,其中累计发放重点项目建设贷款49.46亿元,发放非公经济贷款10亿元。实现了“四个”提升。提升了对全省农行的贡献度;提升了在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了与遵义经济相称的地位;提升了系统内的综合排名。三年来,实现拨备前利润17551万元,同比增加390万元,各项存款较年初增加13.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755588万元,较年初增加136787万元,同比多增加44303万元,剔除剥离因素,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70000万元;实现中间业务4638万元,新型业务发展加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特别贡献奖”。同时在2009年遵义市人民政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获三等奖。
必须把服务“三农”作为遵义农行的永恒主题,努力培育在城乡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为农服务的基本方向,大力拓展县域“蓝海”市场,这是农行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作为全省“三农”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工作试点行,马皖寅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省分行汇报,得到省分行的大力支持,这是遵义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对遵义农行的莫大期盼。如果说前期试点,遵义农行所面临的是“试点创新”,那么对此时试点已“初见成效”遵义农行面临的最现实的课题就是“深化改革”。作为遵义农行的新领军人物,马皖寅带领他的团队在一个半月时间里跑遍全辖,“用脚调研”,于仔细和周详的调查之后,规划确立了服务“三农”开辟“蓝海”一系列工程,积极破解服务“三农”金融难题,把支农、惠农、富农作为责任,创新支农手段,挖掘农民金融需求潜力,满足我市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加大县域自助服务渠道建设,加大县域信贷有效投放,不断延伸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农行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探索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年来累计投放涉农贷款48.9亿元,涉农和县域贷款余额达42.26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总额的71.4%;发行惠农卡158788张,授信7656户,支持中小企业78户,累计发放贷款42.28亿元,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31亿元。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对农行遵义分行服务“三农”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市农行长期以来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服务‘三农’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去年作为服务‘三农’的试点以来,开拓创新取得了新成果。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紧紧围绕遵义工作大局,更好服务 ‘三农’,取得更卓越的成绩。”
必须敢于打破一切束缚发展、影响效率、妨碍竞争力提升的条条框框,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破除按部就班、常规发展的惯性思维,实现赶超式发展。
马皖寅认为,农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关键、最紧要的一点:必须要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对此,马皖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大胆探索加快农行遵义分行发展之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改革创新入手,他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近几年业务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学习兄弟行近几年成功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和甄别,让员工看到差距。通过敞开大门亮家底,摆数字,纵横比,使员工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他在各种场合讲的最多的一个道理是,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企业落后就要受人欺,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进行改革创新。顺利完成股改、组织架构调整工作、“三农”县域事业部改革,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风险控制和收入分配等机制,积极推进信贷审批体制改革和财会综合管理以及综合办公系统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先后推出了“订单农业生产经营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小水电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县域医院贷款”“高级中学贷款”“新民居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率先在全省农行探索出具有遵义特色的“以卡代证”金融服务模式;新安装各种大小电子机具千余台,开通电话银行、短信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灵活的现代金融服务。实施网点转型,深入推进文明标准服务导入和网点外观、区域功能设计等物理性的再造,网点形象得到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渠道不断畅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必须坚持从严治行。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风险行业,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不仅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马皖寅把金融比喻为一棵大树,业务是叶,管理是根,只有根深,叶才茂盛。他把2008年定为农行遵义分行基础管理年,提出了重点抓好“十个到位”。即抓好一线人员充实到位、重要岗位轮换到位、员工行为排查到位、内控考核挂钩到位、制度执行检查到位、规定篇目学习到位、工作时间安排到位、岗前技能培训到位、发现问题整改到位、违规违纪处罚到位。并围绕全面提升会计、信贷条线的执行力,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力,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打造合规文化的向心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全行干部员工中树立了风险控制“人人有标准、事事有章程、处处有规范”的责任感,实现了“四个”强化。进一步强化了信贷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会计内控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案件防范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了平安经营,内控管理从三类行提升到一类行。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决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作风、旧文化,不断增强农行的软实力,为遵义农行注入合规、服务、绩效、精细、协作、创新、敬业等新文化因素,激发全行员工的价值创造力,培育成核心竞争力。
马皖寅十分清楚,对一个企业的改造,首要的是对文化、理念的改造,他认为:“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经营转型,最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转变。只有文化和理念变了,才能真正改变,才能以此推动改革和发展,否则就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根本谈不上实质性的变化。”因此,他鲜明地打出了“持续变革、创新发展、业绩导向、风险管控、执行落实、合规责任”等文化旗帜,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新的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行遵义分行的每个人。作为领导班子的“班长”,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凡是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教化为具体的身体力行。他十分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悉心研究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动态,认真领会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重要文件精神,并结合市情、行情,开创性地贯彻落实。他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客观形势,敏锐地提出不同时期的工作思路和经营策略。他有两个习惯:一是早饭后和晚上睡觉前,总要与分管领导或部室经理通个电话,了解经营情况;二是不论是开会还是外出办事,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办公室打开经管网看数字。作为“一把手”,他始终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牢记员工行为守则,经常警示自己要“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始终做到“慎独慎微”。特别是在生活上从严要求,管住自己的嘴,除行内正常的业务接待外,没有以公务消费为名,招待自己的亲朋好友;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场所坚决不去,不该参加的活动坚决不参加,做到防微杜渐;管住自己的手,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做。在全行干部员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员工在农行遵义分行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他无暇回首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正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为农行遵义分行的快速发展奋力拼搏,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朝着既定的目标阔步迈进。可以期待,在马皖寅这位“船长”的带领和“水手”的齐心协力下,遵义农行这艘大船正朝着服务地方经济的“蓝海”扬帆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