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西夏,那不平凡的长眠

阅读次数:1260来源:遵义红花岗农商银行  作者:肖傲飞  2019年10月10日


一觉醒来已在银川!一切就绪,踏上旅途,透过车窗看到初升的太阳洒在这片辽阔的西北土地上,似乎因为当时是中秋佳节而显得静默又美好。

不知不觉间,我已抵达这坐落在宁夏银川的西部,藏于茫茫沙漠里的西夏王陵。这背倚着贺兰山脉下的王朝画卷,其背后所蕴藏的是几千年以前一个民族的兴起与灭亡。

党项族——一个游弋在历史夹缝中的部落民族。于公元881年建立了夏朝,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一直到李元昊继位,他们不断通过战争,把领地逐步扩大,以至形成了“黄河,西抵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的辽阔疆域。历史上著名的“西夏王朝”进而建立起来,与当时的宋、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夏尚武,故能保国数百年”。为在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他们形成了一种铁骨铮铮,好斗尚武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尚武精神也正是西夏王朝得以历经190载,十传其位的根本。甚至于曾征服欧洲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终也倒在了西夏将士的毒箭之下。可惜历史总是微妙,党项族也遭到了蒙古族人的疯狂反击,那一年血洗都城,西夏最终亡于蒙古。

西夏王陵的历史在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之前都被尘封着,最终考古完成确认王陵内分布着9座帝陵和254座陪葬陵。

走走停停之间,转眼到了西夏王陵3号墓,这座墓葬的不是别人,正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远看近看虽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大土丘,但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皇族征战的雄伟气势,西夏和蒙古的腥风血雨,亦或是那场烧毁整个王朝的熊熊大火。它仿佛用这一切在默默诉说着:如今的这片土地有多么寂寥当年就有多壮烈。而那场大火,不仅烧得西夏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更是给西夏王朝的历史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在气候恶劣的西北,历经千年,这个王陵的外观为什么没有被风沙侵蚀?关于这一个疑问,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集中于王陵的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同时在地形上有贺兰山作为一道保护屏障,阻挡了部分西北风沙的侵入。不难看出,丧葬礼仪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帝王都会为陵墓的选址建造耗费一番心血。

踏于苍凉的贺兰山麓,远眺西夏王陵的身影,总会看到天空中不是出现成群结队的乌鸦和麻雀。它们时不时地落在光秃秃的石头和枯树上,却从不见有任何一只鸟儿在王陵上驻足。有人说王陵之上没有鸦雀可以觅食的草籽,自然没有鸟落足于此,但我想或许连这些鸦雀也知道帝王的权威不可冒犯!

从空中俯瞰九座王陵的排列,与北斗七星图极为相似;单看八座王陵的分布,又近似于八卦图形。这让很多学者猜测,王陵的排列布局可能是根据风水文化来定位安排的,而西夏王国本身也有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的特征。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排布都给人一种似乎已经事先设计好的感觉。但西夏王朝十传其位,前后近200年的历史,谁能预测西夏王国到底能传位几代,或许它的一切从一开始历史便注定了这个王朝的模样与命运的走向。

站在这贺兰山下的苍茫大地上,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有一种磁场让人油然生起一种敬畏之心。在那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究竟藏着些什么?让人想去寻找却找不到确切的答案,让人去探究却无法探出个所以然或许只有那座巍峨的贺兰山才能懂得这无言的歌。

不知不觉间,那一抹朝阳已隐去了最后的橙光,匆匆离去时我再次回望,这几座东方金字塔也慢慢地从清晰变得模糊。看上去似乎只有几处散落的土冢在一片尘土中迷茫着,仿佛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告诉参观的人们这里有还曾一个在历史上叱咤风雨后又归于寂静的神秘国度。

我不仅一次的在想,在这几千公尺以下的地核里,长眠于地底下那九位西夏国王还有多少壮志未酬?还有几许柔情未了?一堆堆黄土掩尽了那些年的多少风流?可叹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曾经当号角吹响时,那天神军队无人抵挡,四方的朝贺带来的是遍地牛羊。如今,却只是刀剑生锈,纵有万丈豪情也只不过成了瓦砾片片、漫漫黄沙。

沉睡在阵阵厮杀后,长眠于歌舞升平前。西夏王陵就这样默默矗立在大西北的荒漠中,述说着那中断的历史。它们在这篇静谧的土地上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辱与得失,而又有谁能想到原来这平静地下的长眠者竟会有如此不平凡的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