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的四种情绪

阅读次数:5184来源:遵义汇川农商银行  作者:杨婕  2019年7月23日

在负责支行不良贷款的清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不良贷款进行全盘了解和梳理,一户一策制定清收措施,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和乏力点,使得清收工作变得异常棘手。特别是难度系数高、复杂程度大、短时间内难以处置的不良贷款,清收人员就此卡壳,难以突破,非常困惑,从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通过切身体会和与同行间经验交流,在这里我归纳为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的“四种情绪”。主要表现为:一是观望情绪。清收人员若是对问题和形势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受惯性思维影响,变得等和靠,或对不良资产信息反馈的敏感度不强,就会导致处理不及时、不得当,甚至大量、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造成工作被动;其次经办人员工作方法简单,解决临时性问题,而不是从深挖客户违约背后的真相抓清收,造成不良贷款恶性循环;再者有的管护经理认为清收任务大,自己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也不想当先进典型,得过且过,造成部分不良贷款清收难上久拖不决。长此以往形成严重的依赖思想、被动工作、思路不清晰,不主动想办法清收不良和消化包袱,完全依赖上级、这种情绪是造成清收工作乏力的关键因素。二是畏难情绪。探究不良贷款难以盘活的主要原因,还是贷款管护责任人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面临不良贷款反弹加剧、势不可挡,往往会造成管护经理畏难发愁,产生消极推诿、避而不谈的情绪;谈及清收就一个“难”字当头,提起任务就唉声叹气,认为清收工作天天干,好收的都清收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电话都懒得打,觉得困难重重,没有信心完成清收任务。三是抵触情绪。基础管理薄弱,历史问题较多的不良贷款重灾区,因资产质量差,贷款不同程度的存在操作风险上的问题(如借款人主体不符合规定、违规发放借新还旧贷款、以贷收息、超授信期限发放贷款、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虚降不良贷款等),又无法整改造成不可控的风险隐患,此时管护人员对此类贷款就报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新接手管护人员也会有反感和抵触心理,不敢管也不愿管,怕承担责任;对于参与打包处置、呆账核销或置换到表外的不良贷款,有部分机构是未分配落实清收责任到客户经理头上的,造成无人问津的局面,加之若这部分通过现金清收的表外未纳入不良清收任务考核,可能就更得不到机构的足够重视,或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清收,重心还是放在了表内的任务考核中去。然对于表外不良资产清收相对突出的机构,表内压降指标完成乏力的,又没有相应的表内外指标抵补措施支撑,就会造成表内外清收失衡,产生“重表内轻表外”错误心理。四是厌战情绪。随着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措施的不断加强,考核力度的不断增大,上一级相关管理部门的不断施压,让清收人员感到疲惫不堪、牢骚满腹,缺乏清收的激情,尤其是在当前工作量大、各项任务指标繁重,清收不见成效等各种实际困难之下,部分管护经理干脆听之任之,让有些不良贷款的清收错过了最佳的清收时机。

以上四种不良情绪,在部分客户经理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阻碍我们做好清收工作的“拦路虎”,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消除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一是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抓清收。二是要抢抓机遇,不等不靠,用时不我待的观念抓清收。三是多法并举,合力攻坚,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抓清收。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和保持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锲而不舍的优良作风,不断创新清收方式,强化清收手段,再硬的坚冰也会融化,再难的不良贷款也能盘活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