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浅谈统计中的返工成本

阅读次数:4703来源:遵义红花岗农商银行  作者:罗琳楠  2019年5月31日

做过财务的人,于成本一词并不陌生。自商品经济诞生以来,商品就有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在生产经营或从事某一活动过程中,将耗费的资源货币化,这部分资源消耗就是成本。成本是价值的组成部分。如果将统计工作也视作生产活动的话,投入的成本无疑可算作“沉没成本”,因付出的时间精力如石沉大海。

从事统计工作已有两年,不敢说自己长于此,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心得。私以为统计成本主要分为三类:时间成本、思考成本及返工成本,尤以返工成本最为人忽略。但统计毕竟不是生产活动,无法产生收益,极其考验统计人员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时间及思考成本是显而易见的,统计费时费力——特别是统计数据多、计算量大时,越需要深入思考,由此付出的两项成本累积越多。人人厌烦统计,除了对数字的畏惧感,还有对统计认知的不清晰。敷衍了事最易带来返工成本,这是在统计工作中最常见、最消磨耐心,且最被人忽视的巨大成本。

返工,顾名思义返回重做,因质量不合格。统计工作中的返工即是指统计数据错漏,需要重新统计。返工成本是时间和思考成本的额外付出。我有限的统计经验认为,产生返工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对统计口径的认知偏差,二是对统计数据不够严谨。

为什么会出现口径的认知偏差?我认为其一是因为报表人员惯性思维,统计虽然有口径、指导等填报规则,却容易因人而异,各人对填报规则的理解不一,导致统计数据“千人千面”。惯性思维好比神经反射,某种程度上会干扰理性判断。惯性思维下,统计人员对规则的解读很容易根据以往经验或字面,出现对报表口径的“不求甚解”,以至于填报数据最终“差之千里”;其二是报表口径较为笼统,只规定了数据的大体归纳方向,而各家银行开展的业务不一,填报人员极易对规则的解读产生歧义。以银监1104报表为例,由于1104面向全国的金融机构,报表口径设定往往只有定义,带有一定模糊性,如果没有更为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填报时就容易出现与口径不符的情况,导致错报、漏报,从而产生返工行为。

除了报表口径,统计数据的严谨性也是统计中的一大难点。之所以很多人觉得统计困难,在于自身逻辑性的不严密以及责任心的不到位。拿到任何一张报表,首要就是审题,报表要求填报哪些数据、口径为何,乃至数据单位、报表期都需要仔细核对。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对每张表的项目做到心中有数,需要报表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除此之外,基础数据对于统计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基础数据要素完整、逻辑合理、信息准确,既是行社管理水平的极佳验证,也能提高行社统计质量。因此,开展数据治理就成为了大势所趋。规范基础数据的录入,既减轻了报表人员负担,也能提高系统自动采集数据的质量,从而大幅度降低返工的概率。

如何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在统计工作中出现返工行为?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认识到统计工作决不能马虎,摒弃随心所欲的散漫;第二,不断学习统计规则,提高统计认识,统计不是一成不变的,统计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对统计的学习;第三,规范基础数据,夯实数据基础,基础数据是统计的“根”,良好的基础数据源,是行社有效应用数据价值,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根据;第四,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针对报表的口径解读等方面,引导、规范统计人员的报表行为,培养统计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责任心。

“统”即归纳,“计”为计算,统计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对银行而言,就是反映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各项策略的根据与应用。统计的难,在于难以克服的畏惧感,在于重复统计的厌恶感。实际上,只要从事统计的人都能调整心态,正视统计工作的得失,深入思考统计投入的成本,将专心、恒心、细心合一,统计也并不是想象中的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