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粮是对应物质食粮而产生的词语,人们常说书不可不读,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饭不可不吃,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可我相信,在漫漫人生长河之中,精神食粮不仅仅是来自于书籍,所有那些让你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应该称之为精神食粮。也许是一本让你忍不住一读再读的书,也许是一首让你荡气回肠的诗歌,也许是一部让你潸然泪下或者捧腹大笑的电影电视剧,也许是一幅让你思绪不断的画作,也许是一个让你奋发向上的理想。有了精神食粮的陪伴,人生也会变得更加丰满,若是没有精神的慰藉,生活想必也如行尸走肉般,甚至可能阴郁灰暗。我们都明白,精神上的富足是无法靠物质生活来填补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富人耽于享乐却依然无法满足,有的人穷了一辈子却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就像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写的那首《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书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获取精神食粮的方式,如果你曾在一个隔离喧嚣世界的小角落,捧一本书,与作者进行灵魂的对话,你一定会发现,内心得到了无法形容的安定感、满足感,那是对心灵的无声洗礼,是精神食粮的强大力量。这么说来,读书也是一件些许神奇的事情,将你从纷乱复杂的现实中拉出来,去面对可能早已模糊不堪的心灵。因为人总是自我的,不管读到哪一本书,都会联想到自我,从而审视自我,批判自我,甚至会翻天覆地改变自我,这也往往是一个人处在困境时的最好的疗效方法。除了心灵的慰藉,精神食粮也可以让我们独立于世,仗剑走天涯。想起出自弗郎西斯·培根的《论读书》的几段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于我而言,精神食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那些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名族、不同信仰的作家,写下了千千万万个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性格迥异的人物,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它们躺在各式各样墨香的封面里,等着我们去开启。虽然不能深刻了解,也触及到了千里万里之外截然不同的文化精髓,仿佛你曾经踏上过那片未知的土地,感受它神秘的气息。就像《追风筝的人》里所描述的,生在和平国度的我们,可能一生都无法体验战争带来的伤痛,还有那些阿富汗孩子宝贵的童年到底经受了什么。与出现在新闻里一闪而过的图片不一样的是,书籍里细致心理活动更加的让人感同身受,合上一本书,涌来的是久久不能平静的、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情,这些都是外部食粮无法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在这个物质充裕、精神匮乏的世界里,愿你有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从而拥有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打扰的强大内心世界。不再空洞寂寥,不再虚度光阴而惶惶不知所踪,有理想、有方向,愿你每天对这个世界,对自己都有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