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发挥数据价值,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银保监会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数据治理那些事儿。
数据治理是什么?《指引》明确指出,数据治理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内设部门等职责要求,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确保数据统一管理、高效运行,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的动态过程。或许有些抽象,简单说就是上到董监高下到基层员工现在和未来都要一直干,还要越干越好的事。如果把数据治理看作一场战役,无疑它是场持久战。
为什么要开展数据治理?一来,开展数据治理是一项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数据治理纳入公司治理范畴,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情况进行持续监管,对数据治理不满足监管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采取责令限期改正、与公司治理评价结果或监管评级挂钩等措施。二来,数据治理贯穿于风险管理、业务经营、内部控制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数据治理,有利于实现系统自动化采集、汇总、加工、分析数据,进而达到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风险限额以及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数据治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来,在数据管理大势所趋、数据即资源即资产的大环境下,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必要规范数据管理,统筹内外数据资源,加强数据应用,有效发挥数据价值,提升经营管理质效。
数据治理现状如何?自笔者进社后,社内前前后后开展过多次数据治理工作,包括在老核心系统中补充完善单位客户信息,要求新核心系统中规范录入单位、个人客户信息,以及2018年开展的信贷管理系统数据治理专项行动……然而,数据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在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社内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有质的提高,很多数据已经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取数,但因数据治理落后,报表人员还在进行人工取数、人工调整。就拿笔者每月要从各个营业网点搜集的《单位存款月报表》来说,如果数据规范、分类准确,那么几十个营业网点的报表人员们再也不用担心报错表被罚款了!没错,数据治理就是这么一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事。
如何开展好数据治理?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中有很多很好的指引,一是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数据治理架构,明确董监高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现场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实施,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三是建立数据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现数据质量持续提升;四是建立良好的数据文化,树立数据就是重要资产和数据应真实客观的理念和准则,强化用数意识,遵循依规用数、科学用数的职业操守。实际上,笔者以为,数据治理可以是一件自发性的工作。元数据的生产者或许可以在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下,培养自身数据治理意识,将数据治理工作习惯性地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不断提高数据源的规范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