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是桐梓人,经商发迹在贵阳置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贵阳参加了他的私人宴请。席间我叙说家乡发生的变化,以及我们农商银行的发展,着重介绍了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黔农宝”系列产品,不断向他营销我行各类产品。
我玩笑着说:曾总现在的发展如日冲天咯,身体也是同比增长,这省城的日子就是比县城好过啊!可别忘了家乡人民还惦念着你呢!
曾:有多惦念我嘛,我也没时间回去啊!
我说:只要曾总关心家乡发展,心系家乡人民,我非常乐意转达这份心意,桐梓农商行更愿意把曾总的这份心意体现在行动上。
曾:怎么个意思?愿闻其详。
我说:曾总把钱存到桐梓农商银行,我们把钱发放给讲信用的乡亲们。老百姓和桐梓农商行都得到了发展,而你既得到了稳定的利息回报,又播撒了爱和希望,可谓坐享其成,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期间,我被旁桌几个穿着时尚,形象极佳,能说善辩的年轻人的言谈所吸引。
A:现在银行业务压力太大,需要我们中介帮忙推销,银行返三个点,我可以再向客户收取五个点。现在我再分包给你们,提点多少你们说了算。
B:我有客户,但我要提十个点。
C:我也有,我也要提。
…….
M:都七十个点了,也太狠了吧?客户能接受吗?银行愿意办理吗?不会出什么事吧?
ABC…….:我们提供的都是没有贷过款的人,如单身、五保户、低保户等等。征信没问题,再说银行内部有人,我们又不承担责任,怕什么?信用卡办出来我们十个刷卡机哗哗钱就到位了,差不多我们就换阵地,剩下的骨头就让银行自己去啃吧。
我听后毛骨悚然,对这种投机倒把,欺上瞒下的人愤恨至极。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对我们的行业感到担忧,对体制和制度的漏洞感到焦心,为因一己私利铤而走险、罔顾职业操守的从业人员而感到失望和痛心疾首。此刻内心深处已经没有竞争的考量,只有同业的荣辱。
我过去跟他们搭讪并坐了下来,我知道和这帮人针锋相对无济于事,搞不好更会适得其反,倒不如加入他们的话题。
在了解其具体内幕和操作流程之后,我发现这就是一个利用银行制度、操作漏洞,利用银行员工急于求绩的心态进行诱骗的团伙。
更可怕的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业。而银行在他们身上寄予厚望,过分依赖中介等第三方机构,可悲可叹!
我半开玩笑的说:各位朋友为什么不提供优质客户,寻求长期合作,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呢!对方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就是挣钱的,成不了菩萨……
在回来的路上,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同国际接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开放,电子金融步步紧逼的金融业,生存空间被压缩,收入也变得多样化。银行业也在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以及服务上不断求变。变革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大势所趋,不进则退,总不能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贻误改革发展之机。
我认为,我们应当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为发展保驾护航,严把准入关,依靠第三方而不依赖第三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优化激励措施,提高从业者归属感与认同感,降低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大力推进金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水深则鱼跃”只有提高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让案件防控真正落到实处,加大惩罚力度,不图形式,不走过场。立足市场定位,合理优化市场布局,了解市场发展规律,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奋力奔跑,书写农信发展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