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同事跟我聊天,聊着聊着说:“我都30岁了,小梅你以为你还年轻哦,你应该也快30了,都两个娃儿的妈了,还妹儿级别的?”。突然想起,前几天还有一同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的说:小梅,你的眼角有细纹了耶。听了心里凉凉的,然后赶紧利用周末时间买了一堆标有淡褪细纹的护肤品。
其实,现在也没想明白,难道是到了忌讳的年龄?还是希望让别人看见的自己依然年轻呢?还是自己是怕老呢?还是惧怕死亡的到来?但活得越来越长又是为了什么呢?衰老和死亡,大多人都不喜欢、不愿意提及的话题,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老年人,普遍忌讳谈死。回家就和胡先生讲了自己的畏惧和疑惑,没有听到可靠的答案,赶紧在最喜欢的公众号搜寻连岳对衰老的独特见解,希望他能把自己惧怕的东西毁灭。
他说:“老年人的出现,曾是重大事件,是珍贵的资源。老年人记住更多的经验与知识,是最早的硬盘,代表着智慧与方向。但现在书籍、电脑、网络取代了老年人的硬盘功能,他们仅靠经验指导晚辈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普遍经济能力弱,但又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生命处于最后1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又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荷兰瑞士也是如此。躺在ICU,插满管子,神智模糊,穷尽医学可能,耗尽家庭财富,这种现代的流行死法,这是医学“做得太多”的错误,用昂贵的代价把病人的最后时光折腾得无比痛苦,事实上并没有办法战胜死亡,甚至并没有延长病人的生命,即使有延长,也是无意义的、无生存价值的、无尊严的短时间延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荒谬的选择,也是中国现在的主流死亡方式,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选择。其实,身边的长辈又何尝不是呢?记得2015年,一亲戚因查出癌症不到3个月就离开了人世,但期间仍然奔波于各种医院,将节约的积蓄都用了治疗上。不知道是想延长生命呢?还是怕死亡的来临。
最后他讲到:“善终服务,即姑息治疗,才是人应该的选择。通过给予相应的照顾,缓解病人痛苦,实现最后愿望 ”。也许是认知不够,由于知识储备量太少、领悟能力太差,现在还领会不了、接受不了他所说的“善终服务”,希望余生能用生命余额领会到,然后坦然接受衰老,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