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幼时对唐诗的懵懂印象大抵是从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始的。那时候不过四五岁,正是开蒙的年纪,又不识字,全凭口头教学,常常是大人教一句我背一句,不知不觉也背了三十多首。
上得小学,学了拼音又学汉字,一横一竖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写满了一个又一个方格本。如果记忆无差,学习《春晓》正是小学一年级。课堂上刚学完,放学便能听见有人大声背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当时不觉,等许多年后见到被夜雨打落的满地桃花,才知孟浩然笔下的春天多么生动细腻。
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知道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的七言绝句,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着诗人沉痛的遗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一个“悲”字,道不尽诗人满腔血泪。临终之际,最记挂的,是风雨飘摇的祖国,是北定无望的王师,是抗金未果的不甘。君不见,将死之人万事皆空,唯九州一统、光复中原是吾平生之愿。
相比《示儿》,我更爱的是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尤以后两句为妙:“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反反复复背诵,想象着翻飞的马蹄踏过冰封的河流,天上墨云翻滚,随处可见烽火狼烟,风里能嗅到浓重的血腥气。其时陆游已经六十有八,行将就木的老人,壮志未酬身已老,心中无限愁苦,只能将一腔赤诚寄予梦中,尚能金戈铁马驰骋中原,上阵杀敌报效祖国。
初中乃至高中接触最多的当属李太白。从《渡荆门送别》到《将进酒》,从《行路难》到《梦游天姥吟留别》,篇篇经典,字字珠玑,附赠背诵全文。这位“谪仙人”生于巍巍盛唐,亦是这个时代最负盛名的“诗仙”。他的诗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魄,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恣意淋漓;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气势逼人,亦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缠绵柔婉。
王维和孟浩然均长于五言,多咏田园山水,是山水诗的集大成者;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则工于七绝,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五言七绝兼长且同臻绝境者,唯李白耳。杜甫虽号“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然杜工部的诗太过沉郁写实,挥之不去的忧国忧民情怀不免让人心情低落,因此直到现在我都固执的不喜。直到后来学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心里忽然划过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未竞,后世缅怀也只能是长歌当哭。
《无题》一诗我很早就会背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哀婉缠绵、情真意切,读来尤其令人动容。高三时闲翻课本,李商隐这首《无题》赫然在列,一种无法描述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遇见惦念许久的老朋友,心情莫名开朗。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皆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李义山共作十五首《无题》,除了这篇《锦瑟》,还有一篇亦是如雷贯耳——“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今人多喻思想契合心意相通。所谓“灵魂伴侣”。
久远的诗歌,总是能在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时候,带给我心灵上的洗练。清风、明月、蝉鸣、落英,天道自然,人文奇观,总能在诗人的笔下成为流芳百世的佳句名篇。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琅琅读书声中听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听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些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灿烂瑰宝,正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和发扬,这是诗歌之幸,也是华夏之幸。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女才子纷纷上场斗诗,“飞花令”看得人叹为观止,唐诗宋词重新散发出熠熠光辉,引领大众品诗词之意、享诗词之美。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古体诗到五言七绝,诗歌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也从未离开过远游和生活。但愿在尘世苟且的你,还能在“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吟诵中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