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微信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曾几何时,微信已经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沟通方式;曾几何时,微信已经成为一种工作的便捷工具。不知不觉间,我的工作也受到了微信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更替,我们工作的形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某些工作中不再拘泥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许,在我们交流时,一句语音就能触摸到沟通的温度;在我们疑惑时,一个朋友圈便可产生万能的效应;在我们迷茫时,一个动态足以让自己的内心得以释怀……
我想很多同行都很清楚,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工作是很不易的。因为有一大批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这支队伍基数大,居住零散,流动性强。最为主要的是他们思想觉悟不高,素质参差不齐,这是我们在开展工作中面临的巨大难题。每一次“金融夜校”都有一番别样的感慨,参会的都是些老人和妇女;每一句“政策宣传”都有一丝难言的遗憾,真正听懂的又有几个?每一笔“不良贷款”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因为金融知识的普及对于他们而言,太匮乏了。这一切,源于沟通方式的羁绊,源于有效的宣传。
但是,自从有了微信,这一切问题都在呈良好态势发生转变:宣传金融知识,一条链接便可以让客户足不出户;传达惠民政策,一句语音也能使老百姓明白易懂;通知重要事宜,一个微信群就能让远在他乡务工的朋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业务咨询,也可在微信群里得到解答。可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运用一些巧办法,既解放了工作方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包信合”的吃苦精神值得我们推广;“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的服务宗旨却始终未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行动指南正植根于每一位信合儿女的心中。值得庆幸的是,赶趟跟上了新时代,一切都是新的转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遥远的农村来看,仍然是最为突出的。对于未来,我们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协调好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在怀揣“不忘初心”的中国梦里描绘“方得始终”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