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旧城镇阳光和煦,微风轻抚,潺潺的芙蓉江孕育着古老的竹王文化,巍峨的插旗山将这个古城轻轻环绕,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而和谐,温暖又富有生机。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返乡农民工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上进,谱写着属于他们的主旋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鱼塘,那个两片鱼塘,十里哟鱼塘,全都是鱼塘……”刚到长坝村路口,远远的就听到了韩小建改编的歌曲,今天是他们家黄辣丁捕捞的日子,鱼塘边上站满了围观的乡亲,走近一看,只见七八个光着上身的男人一边扯着嗓子高唱着属于他们的收获之歌,一边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捕捞工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韩小建,男,长坝村人,自己经营着50亩鱼塘,年收入20余万,是长坝村网箱养鱼的先行者,同时也是长坝村养鱼合作社的技术顾问。6年前,他和妻子在浙江打工,两人每月加起来约5000元的工资也能维持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但“不务正业”的韩小建老是喜欢钻研各种养鱼技巧,一有机会便到处偷师学艺,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小建发现半野生式的网箱养鱼前景很好,而老家又具备绝佳的饲养条件,藏在心底很多年的那个梦重新萌动起来。“现在,新农村建设有很多惠农政策,与其打工被人管,不如回家当老板。”韩小建说服妻子和他一起返乡创业,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网箱养鱼中。
政策,技术,资金,是所有创业者常常面临的三道门槛。有了政策和技术的韩小建,却因没有启动资金被拦在了财富之门外。踌躇满志的韩小建找到了旧城信用社,在听了他的致富想法,实地考察后,旧城信用社给予了全力支持,因长期外出,他没有贷款的所有手续,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一路绿灯,提高审贷效率,为他办理了10万元的“黔微贷”,为他的致富之路开启了第一扇窗。用韩小建的话说:还是小鲜肉的时候就想养鱼,熬成老腊肉了还想养鱼,现在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养鱼……
“市场上和农家乐1斤到2斤的好卖,农村筵席2-3斤的好卖,我一年要销售各类鱼5万斤,可以获利十多万元。” 提起鱼,韩小建如数家珍,他养鱼的主旨是养放心鱼、品质鱼。主要是采取现捕现卖和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顾客可以到现场起网捕鱼,也可以打电话送货上门。由于服务态度好,鱼的品质高,逐渐抢占了当地一部分市场,形成了很好的声誉,销售量逐渐增加,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也增强了他养鱼的信心。
“自己富起来不算富,我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富”,在旧城镇,大大小小的鱼塘有几十个,基本上每个养殖户都是在韩小建的影响带动下开始走养殖之路的。“我免费地指导技术,还帮带联系销路。”韩小建说,他还为村民们提供种苗,这样做是为了把当地的水产养殖做大做强,赚取更多的效益。养殖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过去的身份逐渐地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致富能手”。
年少离家在外尝遍人情冷暖,年轻气盛不甘一生碌碌无为,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背后的心酸和艰辛,只有自己深知其味,尤其对一个年轻小伙子来说,更是一种磨砺。如今的韩小建在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信用社的资金扶持下,带领着长坝村网箱鱼合作社努力打造着自己的品牌,像他歌里所唱:十里有鱼塘,全都是鱼塘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渐渐初见成效,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更是鼓舞了大多数人返乡创业。韩小建只是其中的一个,可是他告诉了我们“北上广”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回家创业也可以干得漂漂亮亮。不仅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也能够提供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出一份力。
韩小建的创业事迹,是万千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个缩影,是各地党委政府、金融扶持机构强化服务、转变职能的真实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传承。农民工群体,某种程度上是创业大军中的一个孩童,也许跌跌撞撞,但潜力无限,只要多些爱护,浇水施肥,适时给予扶持,定会在农村这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