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农信社急需重拾“挎包精神”

阅读次数:5676来源: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苟锡波  2012年5月23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挎包精神”是什么,是我们农信社老一代信贷人员,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挎包精神”以是我们农信社60年以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勤恳、朴实的优良工作作风和真实写照。正是依靠咱们老一代信合人这种“挎包精神”,农信社和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才奠定了农信社发展的基础,农信社才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但是,曾几何时,我们突然发现,这种“挎包精神”在咱们一些农信社中逐渐丢失。伴之而来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一些基层信贷人员贷款发放时向客户“吃、拿、卡、要”行为,而忘了与老百姓用心去交朋友的情感;在业务拓展上他们“弃农投城”,而忘了咱们农信社的发展之基在农村;在客户选择上他们“抓大户,弃小户”的行为,而忘了从点滴做起,分散风险;在贷款利息催收上靠“打电话催收”的行为,而忘了到老百姓身边去了解他们,信息的不对称;在贷款营销时只会“坐等客户上门”的行为,而忘了我们金融服务业要主动营销等等。这些都是与“挎包精神”背道而驰,在某种程度上讲败坏了农信社在客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而会影响到农信社的业务发展。

农信社急需重拾“挎包精神”,在当前无论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农信社的业务经营,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尤为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拾“挎包精神”是做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基层农信社在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同时,也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也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以评定信用农户为基础,把创建信用村组、信用乡()作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载体,在评定信用农户的基础上,特别做好农户建档面、评定信用等级、贷款证发放等工作。为了落实好2012年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同时,如何建设贵州信用工程和打造诚信贵州,如何建立诚信农村和农民,都离不开我们农信社把老一代信贷员“挎包精神”重拾起来,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亲上门为每一农户金融服务。

 二、重拾“挎包精神”是巩固农村阵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形势下,对农信社而言,“农大哥”的局面已经打破。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邮储银行定位“三农”发展,以及村镇银行、民间借贷公司的涌现,都对农信社的业务经营形成了冲击,对客户形成了分流而各金融机构之间服务水平高低,找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点和增长点,都是赢得客户的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通过重拾“挎包精神”,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客户信息,宣传我们的金融业务,如存贷业务、外出农民工“农信银快汇”业务等,不仅能有效地稳固自身的客户群体,避免受到冲击,而且还能增加拓展新客户的机会,在新客户争夺上抢占先机。

三、重拾“挎包精神”是加快业务发展,清收不良贷款的需要。

在当前金融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信社业务种类匮乏、服务手段单一等问题的突出,制约着咱们的发展。农信社要发展,就必然以业务的开展为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快金融产品的开发,而且要重拾咱们老一代“挎包精神”,靠优质的服务弥补产品功能上的不足,抢占市场,加快自身业务发展。从另一方面讲,重拾“挎包精神”深入农村每一户,全面掌握不良贷款的各方信息,为打赢清收“攻坚战”创造条件,是解决不良贷款清收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重拾“挎包精神”是建设优良作风,提升社会形象的需要。

咱们老百姓最朴实,也最注重感情,农信社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需要农信社的反哺“三农”。“挎包精神”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老一代的信贷人员在走访和业务办理中,他们与老百姓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从这个层面上说,重拾“挎包精神”,通过主动上门服务加深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有助于重新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重树良好的农信社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