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闲谈山村发展变迁三十年

阅读次数:180来源:工商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熊邦娟  2024年3月7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在声声“龙行龘龘”的祝福语中,2024年龙年春节如期而至,忙碌一年的各路亲朋已经提前到家,我和家属在家人翘首以盼中“姗姗来迟”,一大桌年夜饭热气腾腾,家人个个热情洋溢,令亿万中国人心驰神往的“团圆饭”正式开席。酒过三巡,一桌子在各条战线奋斗的叔伯兄弟借着酒劲开始“忆往昔”,我和其他几位后来加入的外地媳妇、女婿则成了最好的听众。还好,今天的主题是谈论家属老家山村近三十年的发展变迁。

家属出生于贵州的一个偏僻山村,不知不觉已到而立之年,三十年来除了外出读大学四年,其余岁月都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如今成为一名基层干部继续服务这里。平时就喜侃侃而谈的他,今晚的饭桌已然成为他的主场,在他的描述下,让我对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作为银行人的我描述了他们眼里的“银行印象”。

家属老家地处偏远,但是并不小,鼎盛时有近八九千常住人口。长期以来,都是勤劳的村民靠双手在群山之间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为生。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萌发经济收入这个概念,当时主要依赖种植烤烟和辣椒两种经济作物。数年后,出现了一批“万元户”。值得关注的是,在家属的描述中,虽然当时镇上已经有了银行,但淳朴的村民大都秉承着“既不想欠谁的钱,也不需要谁来帮他们保管钱”的理念,主打一个相安无事,大部分村民与银行的交集还不那么密切。

千禧之年过后,外面花花世界信息的冲击越演越烈,终于,第一批按捺不住好奇心的年轻人大胆走出去探路了,殊不知从此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存方式。当第一批出去回来的人衣着时髦、“趾高气扬”走在连地面都还是泥巴的街道上时,阔绰的出手和满嘴的“哇塞”,瞬间让“杀广”(到广东打工)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兴行业。一大批早已厌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地打听、谈论外面的世界,连过年问候的第一句话都是“你要去‘杀广’吗?”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大批年轻人踏上了前往沿海的火车,后来蔓延至中年人甚至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时至今日,整个贵州每年都有大量务工人员到以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为代表的沿海省份务工,遍布建筑业、纺织加工业、餐饮业等各行各业,成为以家属父母为代表的一批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也是家属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来说,最害怕发生在携带现金长途往返中遭遇“盗、抢、骗”,导致辛苦一年的血汗钱付诸东流的惨剧,因此,把钱存银行定期对他们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也陆续出现部分“胆大”的农民愿意找银行借钱修房、买房。

进入新时代十年,家属的老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种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产业路组成的农村公路网成型,实现了几十年来农村“要想富,先修路”的梦想,加上贵州提出的“黔货出山”发展战略,农村逐步出现规模养殖、规模种植和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更是不断涌现出“农家乐”“乡村一日游”等乡村文化旅游形态,外出务工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一批人选择留在老家发展。比如,家属的堂哥就在工行“肉牛贷”的支持下,开展了他的“养牛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自我革新,搭乘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东风与农村居民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从简单的定期储蓄到各种金融产品的投资,从购、建房屋贷款到“种植e贷”“肉牛贷”等各类普惠贷款,可以说山村村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银行的服务。

欢声笑语的年夜饭继续,觥筹交错的人们已经开启下一个话题,而我还停留在刚才的思绪中。作为银行人的我们,应该时刻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使命,以卓越的金融服务为支持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这便是银行人的使命和职责吧!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