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三万里”的回响

阅读次数:469来源:工商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张豪豪  2023年9月15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在下,李白。”

“在下,高适。”

幼时读书,只觉得他们是书中的人物,用着晦涩难懂的字词,书写着大开大合的诗句。那时,我不理解老师说的他,是极尽豪放的“谪仙人”,更不懂他,为什么是壮志难酬的“高三十五”。时至今日,当这些故事、诗句一个一个随着电影生动鲜活地击中我时,我陷入了良久的沉思。以往朗朗上口却无法参透内涵的诗句,像是多年前埋下的伏笔一般被今日揭开,重重震撼。至此,通过《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我对诗歌的情感才得以实现闭环。

接近三个小时的影片,时间虽长,但内容清晰易懂,故事以“求职者”高适的视角回望大唐盛景、文化繁盛、人才济济……及至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曾经的求职“困难户”才得以报效祖国,扶大厦之将倾。整个影片以诗作引,既是盛唐的华章,也是大唐的挽歌,但,就像剧中人物说的“只要诗在,长安就在”,盛唐诗词永远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影片的开局画面定格在云山城,战况惨烈,唐军不得已退守泸定关,为此,皇帝特遣持节使者程公公前来问询,就此展开了高适大器晚成的一生。

高适青年时,大唐经济繁盛、文化璀璨、人才济济,以致身负盛名的“高家枪法”传人都求职困难,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高适自身的原因,比如自视甚高等。青年时,通过与“裴家剑”的武艺切磋,高适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此回乡,苦练武艺,使自己的“高家枪法”得以精进。行至中年,他再次入世,投军边塞,行动报国,此时,大唐繁盛之下危机四伏。边塞军帐之中的腐朽,让高适愤然出世,途中救下郭子仪,为他再次出山打下伏笔。期间,同为“求职者”的好友李白、王维等已凭诗闻名大唐,得到唐王赏识,得以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十年之后,高适奔赴陇右兑现十年之约,又在因缘际遇之下,于哥舒翰帐中做一名记事,跟随将军南征北战。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战争频繁,加速了盛唐的衰落进程。此时,哥舒翰大将被派往潼关抵挡安禄山叛军,命悬一线的他在潼关被俘杀,死前助力高适脱逃,恳请高适报告朝廷“外将未叛”。这一刻,一代名将的苍凉和悲哀向世人展现无遗。

“鲸落万物生”交织着“乱世造英雄”。盛唐落幕,群雄割据,大厦将倾急需可用之人、造世之才,高适方被委以重任,任江南节度使,平叛江南之乱,后又四处征战平叛战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高适终是在暮年实现了一生的抱负。

而李白啊,李太白。时也,运也。命运终究是无常的,正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本是酒中仙,入世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最后愤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命运充满吊诡的奇遇,李白被流放至夜郎路过白帝城时,却忽闻皇帝大赦天下,于是,他乘上一叶返还的轻舟,独立船头吟诗如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孩提时代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成年之后读诗,品的却是字字珠玑。

是啊,“轻舟已过万重山”。

无论是高适还是李白,他们都将一生的诗意与失意揉碎进了岁月的江河中。

人生就像一程旅行,然而,大家所乘的车、所观的景,所历经过的山川河流,却都天差地别。古有康熙八岁登基,曹植十岁称象,也有刘备四十发迹,姜太公七十拜相。也许你正日复一日踽踽独行,但是,那又怎样,我们偏是要在黑暗无光的岁月里更加野蛮地肆意生长,笃定而努力地活着。只有顺应着自己的节奏,才能奏出独属于自己的绝美乐章。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傅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