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调研文章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助力贵州赤水石斛产业为例

阅读次数:1902来源:遵义银保监分局  作者:遵义银保监分局课题组[0]  2021年11月24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近年来,贵州赤水紧紧围绕全省十二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创新发展石斛产业,积极探索“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深度融合,促使零散种养殖业向规模化转变,让贫困农户搭上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顺风车”,切实提升产业扶贫成效。遵义银保监分局高度重视,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瞄准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发展出发点

石斛不仅是赤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是助推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长效产业。充分发挥石斛产业扶贫效益,切实解决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着力打造一条围绕规模种植、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加工、销售、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石斛全产业链,全力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赤水探索创新“自然栽培+垒石栽培”法,充分开发利用闲散荒山荒地,实现石斛种植不占耕地、不占良田,截至目前,有效利用13个乡镇202个村民组8.6万亩荒山荒地进行种植,荒山荒地种植石斛覆盖率达92.86%。赤水市已建成500亩以上种植基地20个,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5个,不断扩大石斛种植面积,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

(二)完善制度保障,把握统筹推进着力点

2019年,贵州出台了《贵州省发展石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一系列措施,为我省石斛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明确了未来几年贵州省将大力发展石斛产业。同时根据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12个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方案要求,要加大对特色产业金融支持,遵义银保监分局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紧跟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按季收集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情况,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和“三农”金融服务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作用。

(三)创新信贷产品,明确金融服务落脚点

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服务“全周期”。从农户种植到基地育苗发展,从专业合作社到企业加工销售,从量身定制“金斛富农”[1]信贷产品扶持到“致富通”[2]信贷产品助力,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持续投放信贷资金帮助当地建立石斛产业链。据统计,20年来,赤水联社已累计投放石斛产业贷款近4亿元,其中支持农户2115户、投放贷款2.55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投放贷款205万元,支持龙头企业9家、投放贷款1.3亿元。根据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刺激“需求侧”。一方面结合赤水石斛产业发展实际,在客户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赤水市农业发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做担保,出台利率低、审批快、可以解决客户抵押担保不足的“4321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信贷产品[3]。支持赤水市瑞康中药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贷款500万元,该笔贷款用于支付500余农户石斛款;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纳税金额及纳税评级来匹配贷款额度推出审批快、利率低的“税源e贷”信贷产品支持石斛产业贷款。利用“税源e贷”支持赤水市信天中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贷款1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主动作为对接融资需求,改革“供给侧”。为满足石斛种植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农行贵州遵义赤水支行主动对接当地政府获取石斛种植客户数据,通过该行现有业务系统,采集斛农种植农户的基础信息和授用信等数据信息,创新金融产品“斛农e贷”。近几年来,农行贵州遵义赤水支行累计发放“斛农贷”133笔,累放金额1237.3万元,现有贷款笔数133笔,贷款余额为609.5万元。贵阳银行赤水支行支持石斛产业发放利率低、无需抵押担保的扶贫产业基金贷款3笔,共计1100万元,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业、脱贫。

(四)主动纾困解难,发挥“龙头带动”突破点

完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赤水市信天中药公司通过和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约4800户农户种植石斛。由龙头企业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参与管理、采收用工等方式,让农户从土地流转上获得补贴收入,同时通过参与石斛生产劳动获得另一份收益,实现“家门口挣钱、零距离就业”的增收方式。赤水金融机构累计为赤水市信天中药公司提供贷款支持5550万元,现有余额2250万元,重点用于种植基地建设,生产经营等。疫情期间,农行赤水支行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投放了650万元贷款作为急需资金周转,以金融力量助力赤水市实体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活力。利用“云端”带货,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返乡创业农民温建华是当地石斛盆栽种植大户,2013年在赤水联社贷款5万元开始经营石斛盆景栽培,5年前,他抓住石斛种植机遇,打造集“种植、观赏、娱乐”于一体的石斛农旅发展新模式,也是“直播带货达人”,通过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把一盆盆石斛卖到了浙江、广东等地,售后通过视频交流移栽管理问题。农行赤水支行累计发放贷款金额60万元。赤水联社自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45万元。

(五)引入保险机制,发挥保险保障支撑点

按照《赤水市石斛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实施方案》(赤府办函〔2019〕120 号)文件精神,赤水辖内保险机构在赤水市范围内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险标的为栽种三年以上的石斛鲜条价格,种殖规模在500 亩以上,且采取订单模式销售石斛鲜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参保对象 。如太平洋财险赤水支公司根据《市金融办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赤水市202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赤金函[2020]2号)要求,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一般种养殖户,除省级财政承担50%外,市级承担10%,县级财政承担2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一般种养殖户承担20%。截至2020年末,人寿、太保、平安财险累计承保石斛种植保险39981亩,共计理赔31起,赔款金额191.89万元。太保承保石斛价格指数保险44752.4亩,石斛价格指数赔付案件6起,赔付金额为214.85万元。

(六)产业融旅发展,激发产业辐射结合点

近年来,赤水市多个乡镇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自然村落与石斛基地景观充分融合,赤水联社500万元的贷款扶持,助力打造集“赏、娱、食、疗、宿”于一体的石斛农旅融合业态,成功创建张家湾石斛产业观光园以及“千米石斛长廊”景观已成为该市旅游的一大看点。

二、金融助力产业扶贫的制约因素

金融助力产业扶贫是一种“金融+产业”的扶贫方式,它能更好地推进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由于贫困项目抗风险能力差、抵押贷款担保物少、贫困地区信用环境差等因素影响,金融助力产业扶贫的发展遇到难题。

(一)农业产业自身存在诸多风险。一是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村产业扶贫以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产业为主,扶贫项目建设周期长、信息不对称、缺少定价优势,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对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收益影响重大。二是存在自然灾害风险。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灾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自然灾害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经济作物的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贫困户收入和还款能力。三是农村劳动力不足。贫困户大多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少新知识新技术,“等靠要”思想严重,通过信贷金融手段扶贫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选择面不广、风险较大、可持续发展性不强。

(二)农村金融信用生态待优化。一是贫困地区信用意识淡薄。个别贫困户存在违约、失信,甚至恶意逃债等现象,如产生跟风效应,则会导致整体信用环境不断恶化。二是失信惩戒途径有限。由于金融机构对失信贫困户进行法律诉讼时,打击、执行途径和效果都很有限,造成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上升,势必增加信贷机构的风险考量而抑制信贷的实际供给。

(三)贷款管理与产业需求不适应。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普遍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而不少农业特色产业化项目见效在两年以上,期限错配引发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时有发生。而且,目前信贷产品仅能满足传统种养业的资金需求,对发展更高层次的、产品附加值高的、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四)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出台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尤其是保险扶贫等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扶贫贷款一旦形成不良,短期内无法消化。

(五)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偏少,保险品种单一,农业规模化经营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辖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只有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4家,仅开办了水稻、玉米、能繁母猪等少数几个品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大量风险尚未纳入保险范畴。

三、推动金融助力产业扶贫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放大了财政资金使用规模,创新完善了金融支农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和贷款难的问题,但是仍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一)以自身发展为起点,强化资金筹措。紧紧围绕国家发展产业,加强与财政扶贫资金的协调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鼓励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将土地、商品林等经营性资产注入石斛企业形成股权,充实壮大经营资本。利用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债权方式扩大产业投资。

(二)以加强信用建设为基础,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良好信贷环境。加强对贫困户的金融教育,提高其金融参与意识,强化信用和法律意识,着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三)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增强金融机构内在动力。

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的政策需求,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开发新型扶贫信贷产品。

(四)以强化保险扶贫为重点,完善风险分担保障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将直接的财政扶贫改变为财政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核销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较高风险溢价。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引导保险业嵌入金融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参保意识,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保费补贴,探索财政支持的扶贫产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扶贫产业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三是构建保险防止返贫机制。例如建立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机制等,加强保险与信贷联结,防止出现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冲击扶贫贷款安全性,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0] 课题组成员:杨青山、王家伟、李兰、胡金波、段明鸣;执笔人:李兰。

[1]“金斛富农”作为产业发展初期的信贷产品:重点针对发展石斛产业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等,贷款方式实行信用+保证的方式,根据风险状况以扶贫再贷款资金支持,实行惠利率优惠,根据3-5年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实还款计划。



[2]“致富通”作为针对产业发展成熟期信贷产品:为赤水联社根据省联社开发的信贷产品,结合工作实际修订实施细则。通过建档-评级-授信-用信-贷后管理的流程发放,主要以信用方式支持,较大需求的以扶贫贷信贷产品支持。

[3] 4321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信贷产品:是由授信业务所在地本级担保机构、省级风险补偿、合作银行及所在地财政风险补偿按4:3:2:1的比例承担融资担保业务代偿风险。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设立风险补偿金,业务发生风险时,担保机构承担40%,省级风险补偿金承担30%,合作银行承担20%,担保机构所在地本机财政补偿承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