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漫谈百年党史—结合自身岗位浅谈党的百年乡村建设

阅读次数:1190来源:遵义银保监分局  作者:黄进海  2021年11月18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本人依托分局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个人自学、集体学习、支部专题研讨等学习形式,深入研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权威教材,全面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使自己党性得到大提升、思想得到大解放。党史学习教育让我认识到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本功”,深入研读中国革命历史是“必修课”,赓续榜样精神力量是“守初心”,做让人民满意的金融监管是“必答卷”。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寻根守魂、明确人生方向,用“知党史、学党史、思党史、悟党史、践党史”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是我做好工作的政治保证。现结合自己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岗位,从知、学、思、悟、践五方面对党的百年乡村建设史浅谈如下。

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重要的工作经验,也是历史总结。“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在百年党史里探读党的百年乡村建设,回顾从“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对于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知党史,深刻了解“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历史脉络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迅速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成为治理基层社会的新主体,1921年9月,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宣告成立。1922年7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彭湃在自己的家乡海丰县成立了第一个秘密农会。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成立,这标志党在农村基层真正扎根,正式领导农民参与革命斗争。中共二大指出,中国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村实际的结合,更是诞生了一系列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科学论述,比如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毛泽东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陈云的《中国民族运动之过去与将来》等,均恰逢其时地分析了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通过持续地联系农民、动员农民、凝聚农民、组织农民,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基层不断夯实执政之基,获得革命力量资源,根据地不断迅速扩大,由延安搬进了北京,逐渐从50多名成员的小党成长为今天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

学党史,深刻发掘“抓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农村工作关键一招”的历史总结

学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我粗略地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土地革命阶段,从1927年开始至1949年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领导“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革了解放区地域内半殖民地半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的命,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播散了革命的种子,将中国革命送上了胜利的道路。土地改革阶段,从1950年开始至1952年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为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阶段,从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至1956年完成,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阶段,从1958年至“文革”结束,主观地提高公有化集中程度和不切实际的跨越式、跃进式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之自然灾害,造成生产基本停滞、农业接近崩溃、民众生活潦倒的严峻局面。19671968年及1976年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GDP多年徘徊在2000亿元左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再加上包产到户生产效率相比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大农业存在先天差距,推进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已成为当下解放农村生产力必然选择。引入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建设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坚持土地公有制毫不动摇,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鼓励农村合作组织、种殖大户、涉农企业等多种生产主体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结下来,我党在农村工作的各个历史阶段,关键都是围绕农村土地做工作。通过变革土地关系,使生产力与农村生产方式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思党史,深刻思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历史深意

新时代,与时俱进地思考历史发展中的农村改革理论、经验和实践探索,对于增强新时代乡村建设青年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责任心,立志建功立业于乡村振兴有巨大积极作用。重点关注学习党的乡村建设百年历史后,我发现党管农村工作的历史经验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历史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注定了中国革命的一切都必须与农民发生最根本的联系。搜看《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回望从清末张謇、定县翟城米氏父子,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定县实验、邹平实验、三峡乡村建设实验等,再到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延安的乡村建设,一直到新世纪的小岗村、大寨村等乡村建设实践情况,不难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广泛地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最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翻身致富,其关键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认识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解决好关系到大多数人、大部分地区的“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权,致力于兑现土地革命时期让广大农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悟党史,深刻思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一切当代的乡村建设必然有着历史性的传承,更有着趋势性的发展,把握一脉相承的乡村建设历史,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党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时期看,乡村建设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致力于通过乡村建设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事业。历史一再证明,乡村建设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和应该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毛泽东青年时期曾深入湖南农村调研考究,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决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等,无一不与他的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工作经验有关。梁漱溟辞掉北大教授,毅然决然地投身农村、投身伟大的乡村救亡运动的过程。整整7年时间,他带领学生王柄程、孙则让等艰苦探寻,完成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所总结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当时乡村建设的历史意义,至今读来仍历久弥新,令人思悟甚多。学党史后思考当代乡村振兴工作,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广度、难度其实不亚于脱贫攻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是对脱贫攻坚后工作的再要求,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现阶段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践党史,深刻认识“新时代共产党青年干部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的历史规律

走过的百年,老一辈共产党人无愧中华。一路走来,他们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持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主义至上,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政治本色。未来的百年,“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作为青年党员干部,个人的春天在何处安放由党安排。“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忆过往,每个老一辈共产党人都有着自己别样的、个性化的纷繁绽放,可谓是“峥嵘岁月稠”;话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同处在新时代这列飞速行驶的“复兴号”动车上,又可谓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何不负先辈期望,不负人民重托。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就要像大漠戈壁中的棵棵胡杨和雪域高原上的株株雪莲花一样,立足乡村、扎根基层、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将个人之小我融入组织集体之大我,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先辈、不负人民。最终待得“乡屋幢幢、禾下乘凉”时,我们这辈新时代共产党人也就可以自豪满满的对下一辈共产党人说:“是的!只要热爱事业,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若要我对百年党史作一个简要总结,我将其总结为百年党史写的是历史、讲的是奉献、探索的是真理、照亮的是未来。百年间,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勇往直前的探索和斗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中国。百年间,全党饱含良好精神风貌,坚定马列路线指航程,路途中虽有“右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我党信念坚定,有生生不息的自我修正能力,挫折后毅然奋起、失误后拨乱反正,团结带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   

未来的百年,我们将再创辉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这一辈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仍任重道远,更应砥砺前行,奋勇前进,引领民族复兴航船长风破浪,扬帆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