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父亲演绎的家风

阅读次数:816来源:农业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郑晓静  2021年7月26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父亲53岁,1.68米的个子,身体微胖,喜欢穿深蓝色衣服,他是祖母口中有出息的儿子,是母亲眼中“抠门”的丈夫,是我和弟弟严厉的父亲,是用言传身教营造艰苦朴素家风的榜样。

被迫辍学,萌生创业梦想

父亲于1968年生于一个偏远小山村中,家中共有五姊妹,父亲排行老三,尽管父亲学习优异但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未毕业就被迫辍学。父亲一心想着要走出大山,挣脱贫穷,改变命运,尝试过外出务工、“煤油灯孵小鸡”、做木工,几经波折,均以失败告终。顿时村里流言四起“这个娃儿懒得很,不好好干农活儿,成天整那没用的,真是异想天开,没点出息。”一边是乡民的热嘲冷讽,一边是家人的强烈反对,一边是窘迫的囊中羞涩。重重困难,丝毫未动摇父亲摆脱贫困的梦想。

艰难求学,打开梦想之窗

当时父亲每天都穿梭在森林里到处寻找五倍子,积少成多后待到赶集日翻越两座大山背着背篓步行8公里到蒲场镇街上去卖。虽然脖子、手臂经常被树上的绿色毛毛虫蜇得红肿、痒、痛,但父亲心里却乐开了花,因为那个夏天父亲摘的五倍子卖了不少钱,外加父亲为乡民打零工攒了些钱,学费总算凑够了。1986年秋天,刚好18岁的父亲怀揣梦想带着一床破棉被到遵义城里求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比别的同学都努力,起早贪黑,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快速记、反复研究、仔细琢磨,一心想着多学知识,提前毕业。一年光景过去,因为经济原因,父亲不得不提前毕业,父亲找到了一个开维修店的师傅,师傅看他勤奋好学,能帮上忙就让免费跟着学。从最开始的帮着拧螺丝、烧电焊、清洗电板到慢慢地处理常规小故障、换小零件到独当一面,半年时间,父亲又急着从师傅那里毕业了。

急迫开业,启动梦想之门

1988年春天,父亲想尽一切办法凑到钱在蒲场镇街上租了一间28平米的铺面,前半截放了三张旧桌子,上边摆着维修工具,后半截留一小块地方放床,门头上贴着“郑发家电维修部”几个大字,就这样父亲简陋的维修店开业了,他的“创业梦”算是正式启动。父亲喜欢钻研,挣得一点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省下来去市区买维修资料,一有时间就埋头在资料里,划重点、做笔记,遇疑难杂症反复研究琢磨,试探,问题最终解决后还要详细写下文案,以备日后学习深研究。


名声四起,待人和睦友善

父亲维修收费公道合理,维修技艺也越来越精湛,大家有口皆碑,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父亲的维修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父亲生意越来越好,特别是赶集日,有很多乡民从四面八方慕名赶来维修电视。大家按先后顺序排起了长龙,维修桌上、地上全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电视机。1996年我和弟弟随着母亲已经从山里一起搬到了镇上,父亲的维修部已换成60多平米的大房间,我们一家4口住在一起,每到下午父亲的维修部就特别热闹,邻里的孩子全都挤在维修部里蹭电视看,虽然是黑白电视,看得可比现在的大彩电精彩。《倚天屠龙记》《少林寺》《雪山飞狐》《天龙八部》这些八零后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像万有引力一样的把附近的小孩全吸引到维修部,前排的蹲着、坐着,后排的站着,人特别多的时候还有人在最后排搭板凳站着,十几个小伙伴把父亲的维修部塞得满满的,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然而父亲却很高兴,招呼小伙伴们注意安全,别碰到摔到。父亲总说“邻里之间要和睦、要互帮互助,而且一人看还不如大家一起看,用的都是一样的电,这样分摊到人头上,大家一起看我们就节约了电。”“哈哈,父亲您这是什么逻辑呀!”那时我和弟弟总笑话他的这种逻辑思维。

为客着想,执着干事战困难

我到现在仍清晰地记得,每每吃饭总要等父亲很久很久,父亲迟迟不来我们就自己先吃,久而久之,父亲就落下了严重的胃病,现在仍没康复。母亲总埋怨他不按时吃饭,父亲解释道“那么多顾客等着,我哪有心思吃饭,有些客户家里远,人家还急着赶路回去呢。”是的,父亲一面为顾客着想,一面又执着钻研,尤其是临近春节,他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他具体什么时候上床休息我不太清楚,每次母亲已招呼我和弟弟睡觉父亲一人还坐在桌前、开着台灯、皱着眉头、手持电烙铁、盯着电板。次日才听母亲心疼的埋怨道“你父亲就是头犟驴,遇到难题非要弄懂不可,你看昨晚又熬了个通宵,一点也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是的,平常父亲就是这么教育我们“遇到问题要迎难而上,不要被困难吓倒,困难像根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它在试探你强不强,凡事要坚强!”

勤俭爱国,红色家风代代传

1999年春天,经13个春秋的努力,父亲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名字已传遍附近村庄,前后共收了9个徒弟,父亲待徒如子,全都倾囊相授。经济上的改善让我们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一楼铺面是电器维修部,二楼是我们的住房,有客厅、餐厅、厨房、厕所,还有三间卧室,这可把我和弟弟乐坏了。

我们再也不用一家人同挤一个小房屋;再也不用和房东一大家共用一个猪圈旁的臭烘烘的厕所;再也不用担心冰雹打破瓦片,淋湿了被子、淹满了房间……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我和弟弟开始调皮,吃饭时碗里总爱剩一小点米饭,不巧被父亲撞见,他把我和弟弟严厉地教育一番。他先是让我们背《悯农》,然后一句一句的解释诗意,强调粮食的来之不易,随后又讲述他当年吃不饱饭的故事,要我和弟弟尊重农民、珍惜粮食,懂得知足。那时诗的意思我是一知半解,但父亲回忆吃不饱饭的情节深深地震撼了我,透过他的眼睛,我看见了“心痛”二字。父亲不是党员,身上却保持着党员艰苦朴素的特质。尽管后来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父亲艰苦朴素的性格却始终没变,小到谁上厕所忘记关灯、谁用水没拧紧水龙头他定要唠叨半天“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管是电还是水,要随开随关,浪费几毛钱是小事,这背后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资源、能源问题,要是人人都这样浪费,那整个中国得浪费多少呀!”父亲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特别是这次疫情,让父亲感触颇深“咱们中国的号召力、执行力真的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那么多的党员舍身就义、奔赴前线、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祖国真的是强大了!现在的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无比幸福呀!”“父之爱子,教以义方,一定要把艰苦朴素的家风传承下去”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道。一有机会,他还给孙女、外孙讲以前的苦日子,让小朋友处盛世知贫穷,享太平晓动乱,忆苦思甜,懂得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