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他山之石

这枚“七一勋章”背后,有农信社跨越30年的默默支持!

阅读次数:1702来源:省联社遵义审计中心  2021年7月1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导读: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贵州遵义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获颁“七一勋章”。“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组,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黄大发所居住的团结村(原草王坝),曾经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最少也要走两个小时。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黄大发便带领村民开凿水渠。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黄大发任指挥长。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是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楷模而在修建“大发渠”的背后,离不开农信社跨越30年的默默支持……

2017年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家住草王坝的徐国秋拿着在遵义农商银行平正支行办的10万元贷款,把“大发渠”的清泉引进养猪场后,又去四川引进了22头母猪,踏上了养猪致富路。

“在草王坝搞规模养殖,以前只能是个梦。”徐国秋说,“二十多年前,就连坝子上的田都是靠望天水,煮饭还得到两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哪还有水来专门喂猪哦!”

“那个时候,乡亲们也想过养猪,或喂牛、养羊……增加收入。”平正乡干溪学校的校长说,“但因水的问题,想法也就只有梦断灵宝山了!”

如今,草王坝乡亲们的这些梦正在一个个变为现实。让这些梦变为现实的,还得从“大发渠”背后的那些信合故事说起。

1962年:初次动工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组,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由于缺水,草王坝的乡亲们穷得几乎吃不上饭。但对于1958年就当大队长,一年后就入党,如今82岁高龄的黄大发老支书来说,那是别有一番情感。

眼看着离村不远的螺丝水哗哗从山脚下白白流走,而草王坝的乡亲们连吃水都成问题,一度都只能靠村头的那个小水塘维系。

“你们想吃大米,我给你们贷款。”群众会上的这句话黄大发记忆犹新。

“虽然群众集资不多,但在那个生活紧张的年代,乡亲差不多都靠信用社的贷款来筹资。”村民王正明回忆道。

乡亲们集资,投劳,加上项目补助,1962年初,修渠把螺丝水引到草王坝的“红旗水利”动工了。黄支书带着胜利、民主、健康(当时的组名)三个小组的几百号乡亲说干就干。

但“红旗水利”设计长度超过15公里,工程量巨大,难度远超人们的预期。

因水泥砂浆比例不准,碰到打雷下雨,一次山洪下来,坝体就被冲得七零八落。再加上选址出了点问题,落差太大,缺乏技术支撑,修修补补到了1974年,乡亲们贷款集资、投劳,花了近三十万元的草王坝“红旗水利”以失败告终。

1991年:重新选址,村民信用社贷款集资

黄支书,大米饭好吃呢,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谷沙饭好吃?80年代初,一次在区里开会,午饭时,一位曾经到过草王坝的干部和黄支书调侃。

“我迟早要把水渠修成!”黄大发给自己打气。

时间到了1991年,黄支书再次向水利部门提交了《野彪乡草王坝村要求集资兴修水利的请示报告》:“要求兴修水利,将螺丝水中游之处——风涧河水修通接往我村——草王坝(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除保证灌溉原田面积,增产粮食十五万斤外,能新造田约一千一百亩,增产粮食九十万斤。”

项目批下来了,乡政府帮忙争取到了6万块钱和38万斤玉米以工代赈,但是开山用的雷管、上工用的钢钎、二锤,施工用的水泥原料,都得乡亲们自己操办。一核算,仍需集资7万元,并且要在一周之内完成集资。

“乡亲们差不多都去野彪信用社办了贷款,才把那7万块钱的集资款凑齐了。”村民徐国述回忆说。

“不要说集资,连吃的都成问题,不去信用社贷款,哪行呐!”

“我家有七份土地,还是组长夏时刚给我的贷款申请盖了私章,大队签意见后,我才去信用社贷了五百块钱来集资的。”采访当天,今年72岁的王正明来黄支书家串门。

“爱子田的徐洪培,是这次贷款最多的家。”王正明说,“他家10口人,10份土地,比我的还要多3份,在信用社贷了七百多块钱,集资款。”

一个星期不到,集资款筹齐了。

1992年初,草王坝“红旗水利”重新选址,在灵宝山擦耳岩上,二十多年那一天就有几百号人战天斗地的场面又开始了。

中途停工:再次获得信用社贷款支持

水渠虽然要绕三重大山、过三处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历三道险崖,但工程进展很顺利。

到了1993年的8月初,7200米的主渠就修通了6600米,连最险的擦耳岩这段都修通了。

眼看乡亲们就要告别饮水难的日子了,但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还差一部分集资款和上级水利补助款。

草王坝“红旗水利”不得不停工。

1994年2月,草王坝“红旗水利”已经停工半年了。黄支书一算,还差一万块钱。

“一分钱都没得,去哪里拿一万块钱!”黄支书为难了。

“咋办?难道!”黄支书不敢想得太多,做出了个最大胆的决定:“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平正信用社贷款一万元,然后按一份土地39元分摊到各家各户。”

这个决定得到了指挥部人员的一致赞同,并取得了乡亲们的认可。“黄大发,贷款一万元,用于群众集资和上级水利补助,一个人三间木架住房作抵押……”至今,在黄支书的家里保存着1994年4月12日他向平正信用社贷款一万元的《贷款抵押认证书》。

款到手了,工程又启动了。

1994年8月,修通螺丝水工程主渠的庆功大会上,黄支书“哽咽”的演说把“草王坝是个名,包沙饭哽死人,土多田也多,过年难找米汤喝”写进了历史。

信用社的“情”

二十多年过去了,“螺丝水工程”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大发渠给取代了。

远眺海拔1300米的灵宝山,那嵌在半山腰的大发渠里的水流到草王坝350多户的乡亲家门口,滋润着1200余名乡亲的心田,灌溉着1100多亩良田、喂养着牲畜。

“那沟里流的呀,哪都是水哟,要我说哇,那流的是黄支书一辈子的情结,还有你们信用社的那份情呐!”采访中,草王坝的乡亲由衷感慨。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这么多年来,你们信用社干的事,和我这个老党员干的事大都差不多,都是为老百姓,只是你们拿的是干货,我就动动嘴,动动腿罢了。”

黄支书翻弄第二次修渠时乡亲们的贷款明细表,和这么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打了个比方,把在场采访的大伙都逗笑了。

在群山环抱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曾是贵州一类贫困村。如今,该村早已脱贫摘帽,村里的乡亲们已融入了平正仡佬族乡致力于山地生态农业发展,主攻脆李、核桃、中药材和林下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统筹发展大局。

采访那天,春雨沥沥。团结村的四山,满目苍翠,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越野车在去草王坝的山间公路上,爬了一坡又一坡,转了一弯又一弯。车内,遵义农商银行平正支行的工作人员对信贷支持这里的情况如数家珍。

截至2021年5月末,平正乡团结村共有1135户,人口5350人,剔除超龄和长期外出,目前建档846户,总授信金额6535万元,近三年累计发放贷款8697万元,目前贷款余额户数305户484笔,贷款余额2730.9万元。

2016年完成改制的遵义农商银行,服务区域包含遵义市播州区全辖、汇川区5镇、新蒲新区5镇,共34个镇(乡、街道),营业网点49个覆盖所有镇乡,村村通便民服务点272个遍布所辖行政村。

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遵义农商银行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5月末,该行资产规模217.5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8.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4.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24.80亿元,较年初增加6.27亿元,增速5.29%,高于全区金融机构0.3个百分点。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7.44亿元,比年初增加2.32亿万元;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40.81亿元,较年初增加4.26亿元,增幅11.67%;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为35.96亿元,较年初增加2.23亿元,增幅6.62%。在遵义市播州区12家商业银行机构中,该行贷款市场份额占比34.4%,较年初增加0.1个百分点,支农支小贷款总量、新增投放量和覆盖面均位居全区银行业第一。

同时,为充分发挥地方法人机构优势和特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居民消费升级,针对新形势、新特点,遵义农商银行开展“党建+金融”联建共建,选派党员干部、支行行长或客户经理到村委、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机构担任金融副书记(主任助理),建立党员金融帮扶联络机制,加强与各级政企党支部的共联共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共谋乡村振兴。

通过量身定制信贷产品。针对农村综合改革,配套开发了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土地宝”贷款产品和“三社融合”发展的“三社盈”贷款产品;针对城区商圈市场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分别开发“兴市惠商”“乡村产业贷”系列产品。“兴市惠商”系列推出了“水果贷”“医保贷”“湘源通”等,“乡村产业贷”系列推出了“红辣椒”“坝区贷”“村社贷”等;针对辣椒的种植、收购、加工、贸易等全产业链开发了“辣链贷”信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