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财富均衡

阅读次数:646来源:茅台农商行  作者:姜龙  2021年4月12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人权宣言,它向世人宣告人们追求幸福的正当性、合理性。

幸福是什么,放诸于四海结论不同,三餐温饱,四季平安是幸福;各自安好是幸福,彼此成全也是幸福;遍尝生活快乐是幸福,饱受人世艰辛又何尝不是幸福。

陶渊明是幸福的,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他的小日子,他纵情于山水,吟诗作赋,喝点小酒,唱唱小曲,好一个逍遥快活,他难道不幸福吗?他当然是幸福的。可他什么都没有,或许他有一间茅草屋,一张破木桌,几张破凳子,门前那棵老柳树都不是他的,他还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有时候他连五斗米都没有。

五斗米,能救活一个人,一个行将饿死的非洲饥民,他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对于他来说,有五斗米就是幸福的事情。

但对于富甲一方的商贾,五斗米又是何其微薄,在财富榜名单中的,有哪一个不是日进斗金,他们何曾把五斗米放在眼中,他们衣食无忧,他们又不再追求衣食无忧。

财富是什么,身外之物?我们不能简单这么定义。相对于健康、骨肉之亲、相濡之情其实算不得什么,但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标尺去衡量能力的强弱、地位的高低,何况还有物质生活的购买力。

如果仅仅从物质上说,财富的价值是有限的,即使人们可以用钱购买一切商品。财富能换来十万斤大米,但吃饱只需不足五斗,能换来广厦千间,卧榻之地也只需方寸,因为人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财富的增长并不完全等比于幸福指数,他应该有一个边界值。这个边界值在哪里?

佛家主张五戒,远离三毒,即贪、嗔、痴,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试图用降低对物质的要求来减轻人的痛苦。道家修无为,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不争至少不会失望、失落,可以说它消极,也可以说它洒脱。宋朝的朱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圣人的要求,圣人可以无欲无求。如此说来,欲望便是边界值,起码是边界值的重要参数。

朱熹说的欲望和普通人的生活追求不能等闲视之,衣食住行的保障是人本性的追求,不能否定,对艺术的欣赏也应该是正当的,就算是喝点小酒也不是错,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情有可原,把孩子送去好点的学校上学更是人之常情。这些需求都与财富有关系,因此,追求财富也属于人们正当的需求。陶渊明尚且需要五斗米,朱熹尚且食人间烟火,他们之所以留名于世不是因为他们有钱,陶渊明的幸福也不是因为他有钱,但他至少还有买酒的钱。

财富榜单的人通过一份榜单成为多数人之中的少数人,这是一种比较,比较这些富豪之间差距,也比较这些富豪与穷人之间的差距,这种比较产生了两个效果,一种是比较出了相对的优越感,比如第一名比第二名有优越感;一种是落差,贫富之间的落差。

如果不需要进入这份榜单,就用不着去比较,如果不去比较,财富的多少也就剩下“需求”二字了。而需求是很容易定义的,比如吃饭、穿衣、买房子,或者听音乐会。有些需求只要少量的财富就可以满足,比如给孩子买一小玩具,有的需求需要大量的财富,比如购买一座豪宅。一旦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快乐的激素,幸福就已不远了。需求若得不到满足,痛苦也产生了。因此佛家有五戒,道家修无为,儒家灭人欲是希望减轻人们的痛苦。至于如何才能幸福,则要看想要什么。

想要获得财富,也应该遵守相应的规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话将财富取得的方式概括为在正当的规则下获取,超越了规则的限制,取得的财富是被规则所困,因而不能满足需求,也难以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