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阅读次数:3010来源:遵义市银行业协会  作者:务川联社党组书记、理事长 邓治峰  2008年12月12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农村信用社建社五十多年来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管理体制虽发生过多次变更,但也只是解决组织架构和由谁管的问题,而没有认真研究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和用人机制的问题,同时也没有更好地研究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管理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在思想认识,工作能力,服务理念,知识结构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增加。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顺应农村经济增长的潮流,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在管理中求生存,在管理中求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一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生存环境

以务川自治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务川自治县是我市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县。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收入低,金融总量小,财政收入少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靠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信贷支持发展生产,资本积累在较长时间内自给,还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作为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其生存环境有着双重性。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对农村金融的需要造就了农村信用社的宽松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关注农村、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根在“三农”,所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其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生存环境又相当严峻。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的银行,没有行业优势,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业对外开放,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将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信用社在生存的过程中虽然遭遇了困难,但有幸的是迎来了改革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银监会专门下发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工作的通知。这就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很好的生存环境。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只有进一步加强管理,发挥生存优势,才能促进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 利用生存环境的优势向管理要效益

农村信用社存在一个并不轻松的环境中,要想实现双赢的预期目标,就必须利用生存环境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管理,勇于改革,务求实效,促使农村信用各项业务的有序发展,确立企业之道,加强业务管理。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点多面广,与农民朋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业务管理上要切实结合农民的利益,根据工作目标和新形式的需要,确立稳健、质量、风险、效益和服务理念,保障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赢。无论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怎样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竞争的焦点还得落在组织资金方面。分析实际情况,组织资金是农村信用社一个劣势,为了扩充资金来源,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自身要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国家应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把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投放到农村生产和建设上来,从而减少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压力。

三 加强人才培养,向人力资源管理要效益

(一)员工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员工对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社荣我荣,社我耻,爱社如家”的主人翁责任感,缺乏大局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差和工作效率不高因此,应加强制度建设,让员工有制可学,有制可用。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的变化和业务的不断拓展、创新,有很多制度和办法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待修改和完善。          

(二)分配方式尚未彻底改变。一种好的分配方式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员工的能动性,反之亦然。农村信用社几十年来形成吃大锅饭的分配习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还难以改变。员工对单位的效益关心不够,对企业的发展置之度外,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考核没有真正落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多级培训网络加大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

 (三)要创新学习培训方式,农信社作为服务行业,一线员工多,不可能对大多数员工进行脱产学习和关门学习,全国也没有培训农信社员工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要抓好学习,就必须创新学习方式。一是在全系统开展技术练兵,以学业务,学技能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交流培训。请进来就是把懂行和一些专家学者请进来传经送宝,通过办讲座传授先进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还是很适用“拿来主义”的。走出去就是把一些先进工作者和业务骨干选送到发达地区和管理先进的单位去实地挂职学习锻炼,通过深入实地可以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对照检查自己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四、强化内部管理,向服务、管理要效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和血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靠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体制上的变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当前中国要想解决经济发展中二元结构的矛盾,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惟有依靠金融、科技和农村生产制度性变革的推动。农村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农村自身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和造血功能。

对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问题,中央投入了1600多亿元资金来支持全国农信社的改革,农信社经过改革,总体面貌和增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此,贫困地区农信社需要加快产权制度转变、加大机制转换、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自身经营水平进而提高盈利能力。按照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形成适当的规模经营层次,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信贷员的管理,提升贷款的质量,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满足农业信贷需求的同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回乡务工人员创业,更好地服务“三农”,实现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五、贫困地区信用社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人力资源配置成本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协调的问题。

(二)是贫困地区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较重,尚需政策的扶持,特别是财政、税收、监管部门的支持,应本着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予政策倾斜。

(三)是贫困地区信用社生存环境差,还需政府大力整治信用环境,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协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有效化解信用风险。

(四)急需提升农村信用社电子化水平,为农村信用社搭建中间业务创收平台,改善农村信用社结算难问题。

(五)尽快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于贫困地区的信用社信贷支持的都是农户,户数多、成本高、风险大,农业又是弱质产业,抗自然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情况,农户就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导致农户贷款违约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应尽快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六)信用社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当好参谋,支持好的项目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