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老年客户的农信“情怀”

阅读次数:1395来源:绥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卢小溪  2019年4月12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前不久,一篇题为《钱存农商银行  建设美丽家乡》的软文,在农信系统引起了普遍共识,大家纷纷转发、点赞、热议,文中有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一个小县城里,把钱存到其他银行,只是一笔业务,但把钱存到农信社(农商银行),却是一种情怀。”

我所在的网点距离县城有80余公里,车程两小时左右,是县域最偏远的一个村级网点。根据平时的观察,网点老年客户办理定期业务有五大特点:一是金额不大,在5000元--3万元之间;二是喜欢使用定期存单,不愿意使用信合卡(卡可以在不使用存单的情况下直接存定期),且存单张数较多,有点钱就来存;三是存单易遗忘、丢失或者损坏,密码简单,但易忘记;四是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有的甚至不让子女知道;五是由于知识水平和视力等影响,大多不知道存单到期日和是否“自动转存”等。

经常有老年客户从家里走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专门来柜台咨询:帮忙看看存单到期没有?是否需要重新转存?我的存单掉了,找不到了怎么办?甚至有存1000元定期,期限5年。他们不懂微信,不会使用支付宝,更不会理财,有点散碎积蓄就会放到信用社。有的老年客户有时走上几十公里,只为取几十块养老金、低保金,或者为在外的子女寄点生活费,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常年如此。在偏远乡镇网点,这类客户在农信社占比达80%左右,虽然他们对信用社的贡献度极低,但是他们成为了网点最忠实的“粉丝”。

有时,老年客户来存了定期存款后,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看见存单就像看见亲人一样高兴,觉得有了依靠和保障,正所谓“仓中有粮、心头不慌”,在旁边同龄老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存单放在口袋里,给柜台人员道了一声谢谢,快速离开网点大厅。有时,柜台人员看见老人们存5年期的定期存款,还半开玩笑说: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存这么长的定期,到时候想用钱身体都不一定允许,不如期限存短一点?但是老人们总是断然拒绝,他们目光坚定,仿佛有着充足的理由,不足为外人道也。有时,子女们有事需要用钱,老人们带着子女一起来提取存了多年的定期,然后交到子女手上,自言自语地说:“我这些钱是我的老本,也只有这些能耐”,有的语气显得很自豪,仿佛完成了某种交接仪式;有的很淡然,仿佛早就打算好的;有的忧伤,仿佛一辈子积蓄都花了,心里没底。

这就是“三农”,或者说:“这一代‘三农’”,就是我们的客户,他们简单、朴实,他们对农信社有着很深的感情,农信社也在他们的支持下逐步成长壮大。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随着这一代老年客户老去,社会生态的更新换代和新的商业形态日渐成熟,消费行为或许难以再现,但是“这一代‘三农’”和农信社之间乡村情怀必将历久弥坚。

变革,是永恒的。农信社走到今天,改革转型势不可挡,今日之信合人与今日之“三农”,怎样谱写今日之情怀,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无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