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基层行调研时发现,为提前超额完成经营指标,部分基层行动员员工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户外营销。主动深入市场、上门营销客户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其做法值得推广,但在营销过程中,个别行未能合理调整员工作息、未能进行合理有效激励,导致员工陷入“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极易诱发员工职业懈怠情绪。我认为,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及时疏导员工的不良情绪,避免员工“超负荷”工作,不仅是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保障。为此,要从科学配置岗位、弹性安排工作时间、提高绩效满意度等环节入手,让员工快乐工作。
营销任务越重,越要注重统筹安排。基层行每次开展营销活动时,都要提前拟定实施方案,综合考虑业务量、时间安排、产品认知度及员工参与度等因素,合理分配营销任务,及时跟进产品计价,确保“人人参与、人人营销”。同时,在户外营销过程中,应注重从青年员工中择优选拔一批履职能力强、敬业精神佳的员工作为营销主力,年长、多病的老员工则可作为辅助力量,为青年员工前沿营销提供经验支持。当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员工每天要面临大量的日常工作。为此,除了员工自己统筹安排之外,部门也要对员工的工作量、工作办结时限予以明确,合理安排员工休息时间,确保工作量与员工生理、心理承受力相适应。
采取家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团队、实施家访、特困帮扶等形式,缓解员工职业倦怠情绪。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保证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公开透明,确保员工的劳动有所回报。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员工对其工作相关信息有充分的知情权与建言参与权,以此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想减轻工作负荷,唯有提高工作效率,从科学配置岗位做起,按照“因人而异、岗位匹配”的原则,将熟知某领域工作的员工安排至对应的岗位。例如,具备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员工可安排从事信用卡、电子银行等岗位;具备外语等级证书的员工,可安排从事国际业务等岗位。此外,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发掘,将各类人才安排到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