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在“防诈”与“服务”的钢丝上行走——由“周律师事件”引发的基层沉思

阅读次数:140来源:茅台农商行  作者:罗廷  2025年11月19日

近日,“周律师因取款被拒起诉银行”的新闻,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银行基层员工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与许多局外人纯粹地“看热闹”不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切肤之痛与深切的共鸣。因为周律师的遭遇,正是我们每一天、每一刻都可能面临的现实缩影。只不过,这一次,一位精通法律的当事人选择用诉讼的方式,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困境与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理解与委屈:我们为何站在“风暴眼”

事件发生后,或许有人指责银行“店大欺客”,或许有人同情周律师“维权不易”。但作为身处其中的一员,我心中首先涌起的是一份复杂的“理解与委屈”。

我们理解,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猖獗,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面临严重威胁。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节点,被赋予了拦截诈骗、守护财产安全的重任。每一份“可疑交易”的核查,每一次“暂缓办理”的决定,背后可能都关联着一个家庭免于倾家荡产的悲剧。我们胸前佩戴的工号牌,不仅代表着服务,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上级分秒必传的反诈指令、内部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一旦漏判可能带来的巨大追责风险,都像一把把利剑悬在头顶,让我们在办理业务时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这份“理解”之下,也藏着深深的“委屈”。当我们出于审慎原则,对一笔看似“正常”的交易提出合理疑问时,我们直面的是客户的不解、烦躁甚至怒火。我们被训练成风险防控的“哨兵”,但面对客户,我们又必须扮演贴心服务的“管家”。这种角色的瞬间切换,常常让我们陷入两难。就像周律师事件中,柜员依据内部预警和反诈流程进行操作,本是职责所在,却最终站上了被告席。这种“严格履职反被诉”的境遇,让我们许多基层同事感到寒心与无奈,甚至可能在未来工作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

困境与反思:僵化执行与有效服务的“鸿沟”

这一事件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它暴露了当前银行反诈工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标准化风控与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巨大“鸿沟”。

反诈系统依靠大数据模型,将交易行为标签化、数字化,高效地筛选出风险点。但当系统警报响起,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急迫的用款需求、有不被信任的愤怒、有对银行流程僵化的抱怨。我们的流程是否只有“拒绝”这一条路?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同时,我们能否为客户提供更人性化、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能否在系统触发预警后,建立一条更快速、更权威的内部核实通道,而非让客户无限期等待?能否授权一线员工在掌握更多沟通技巧和核实手段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柔性处理空间?反诈的初衷是保护,但若因保护之名,给绝大多数合法客户的正常金融活动带来极大困扰,甚至使其合法权益受损,这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悖论?

周律师的“较真”,恰恰是对这种“系统至上”思维的一种强烈警示。它提醒我们,技术和大数据是工具,但不能替代人的判断与温度。银行的“安全”价值,不能以完全牺牲“便捷”和“体验”为代价。

前行与希冀:在坚守中寻求智慧“平衡”

作为一名银行基层员工,我们深知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在这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寻求更优的路径。

提升专业沟通能力。反诈核查不是冰冷的盘问,而应是一次基于尊重的沟通。我们需要用更诚恳的态度、更清晰的法律依据、更灵活的沟通方式,向客户解释核查的必要性,争取他们的理解与配合。一句“为了您的资金安全”,如果充满真诚,远比机械背诵规定更有力量。

精进业务判断能力。除了遵守流程,我们更要锻炼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学习从客户的言谈举止、交易背景中捕捉更多有效信息,区分真正的风险与合理的需求,成为有智慧的“风险过滤器”,而非只会说“不”的“系统传声筒”。

呼吁机制优化。我们希望上层能听到基层的声音,看到一线的困境。能否优化反诈预警模型,减少误伤?能否建立更清晰的客户申诉和快速处理机制?能否给予一线员工在核实真实后,更灵活的授权以完成交易?让制度在保持刚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弹性。

“周律师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和风险防控大潮中的阵痛。我们基层员工,正是这阵痛最直接的承受者。前路漫漫,我们依然要在这根“防诈”与“服务”的钢丝上小心行走。

但我们仍怀有希望——希望通过努力,能在冰冷的制度条款与鲜活的人性需求之间,找到那个温暖的平衡点。让银行的柜台,既是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也是畅通无阻的服务窗口。这需要制度的智慧,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基层从业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秉持一份责任心,也保有一份同理心。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